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九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22 浏览次数:1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代文献记载,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这一称号既是姬姓乃天下之大宗的表现,也是王朝礼制的规范。这反映了西周(   )
    A . 王权开始与神权相结合 B . 社会风俗受到礼乐浸染 C . 国家祭祀制度较为成熟 D . 政治统治宗法色彩浓厚
  • 2.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
    A . 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 B . 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 . 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 D . 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 3.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   )
    A . 孔子 B . 商鞅 C . 老子 D . 墨子
  • 4. 秦始皇陵兵马持1号坑的出土文物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九个过洞(俑坑内陈列事物的特殊结构)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这些文物( )
    A .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B . 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而 C . 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 D . 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 5. 汉武帝任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力排众议命其强力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统一铸币等重大财经政策。西汉实施这些政策主要是基于(   )
    A . 皇帝的个人爱好 B . 国家财政的需要 C . 民族关系的紧张 D . 农业地位的下降
  • 6. 表1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徙出地

    徙入地

    流徙之家数

    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

    四川、河南

    十万家左右

    二十万人

    山西

    河南

    十万家左右

    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

    云南、湖南、湖北

    十数万家

    六七十万人

    河北

    山东、河南

    一万家左右

    五六万人

    云南

    越南北部

    甚众

    甚众

    汉中

    四川、湖南

    数万家

    数十万人

    A . 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 . 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C . 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 . 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 7.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往往会成为封建王朝灭亡的催化剂。下列农民起义与其所打击的王朝对应正确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东晋 B . 黄巾起义——西汉 C . 绿林、赤眉起义——隋朝 D . 黄巢起义——唐朝
  • 8. 学者张鸣在论及隋唐时期某项新制度时谈道:“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世族的势力。”这项制度是(   )
    A . 科举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节度使制 D . 郡县制
  • 9. 北魏初行均田制时,男丁为主要授田对象,妇人、奴婢、丁牛(可以耕种之牛)也作为授田对象。这一做法(   )
    A . 贯彻了男女平等原则 B . 旨在刺激农业技术创新 C .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D . 有利于北魏社会封建化
  • 10. 某同学在参加一次科普知识竞赛时,无法判断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说法正确与否。他有一次向场外好友求助的机会,作为他的好友,你认为他应该选择(   )
    A .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B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C . 华佗因发明“麻沸散”被尊奉为“医圣” D .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 11. 据记载,唐太宗曾将中央政府的官员从两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而宋仁宗时代的官员数量却过万。宋仁宗时期的疆域约为唐太宗时期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北宋中期,百姓要承担的官员俸禄的负担是唐代初年的几十倍。由此可推知,和唐初相比,北宋中期( )
    A . 人口大幅增长 B . 行政效率提高 C . 边防压力减轻 D . 阶级矛盾加深
  • 12. 表2所示为有关元朝时中央政府为行省提供经费的记载(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表2

    时间

    事例

    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

    给河西行省(后更名为甘肃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

    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

    给河南行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

    给甘肃行省钞十二万锭 、盐引三万

    延祐四年(1317年)六月

    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

    A . 中央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 B . 行省经费全由中央政府提供 C . 行省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 D .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 13. 两宋之际的学者范浚在《香溪集》中记载:”耕者益落,吾为犁铫敛锄,穷一日力,仅得器,辄一月十五日不售:天下兵兴,戈戟载路。人欲挟利刃,家欲藏铦锋。以刀剑铁镝来谒者日填吾门,既一岁而生生之资大裕。”这一记载反映了宋代(   )
    A . 战争环境下百姓生活成本的提高 B . 社会治安恶化催生尚武的风气 C . 人口频繁流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D . 商品需求对手工业生产的影响
  • 14. 元朝时,政府曾征调大量民力对运河走向进行‘裁弯取直”。这一时期对运河进行改道的主要背景是(   )
    A . 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威胁加剧 B .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C . 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相分离 D . 跨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 15. 在元皇庆二年(0313年)所制定的科学条侧中,明经(科)被置于科常首位.程朱学派为四书所作的传注被指定为科场的标准答案。这反映出当时(   )
    A . 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得到巩固 B . 宋偶注释的经书成为科号必读书目 C . 元朝政府以程朱理学作为治国参考 D . 八股取士制度使科举考试陷于低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认为:“关于井田制度……为谈政者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则确为事实,而原始经济的状态,有一个土地共有的阶段,亦确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提出“村社集团产制”,认为:“所谓三代以上(夏商周及更早的时期)的‘井田制’及以后模仿或梦想井田制而发生的‘授田”均田’班田”“限田’等制度与学说,莫不为远古集产制度(土地公有制)之遗影。”郭沫若认为孟子所描述的井田制与奴隶社会的理论是相悖的:‘土田与臣仆人民共为赐子之品物,是证明周代已经实行土地的分割,这和井田制是根本的不相容。

    ——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

    材料二:

    大规模的拓荒以及随之而来的荒地垦辟的完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完成,一种新的土地法律制度需要建立。商鞅推行的“开阡陌”“封疆”正是实施的这种法律制度之一。“阡陌”泛指田亩间纵横交错的小径,不是亩、顷的界划。“村疆”是在田亩中划定所有权或占有权的疆界,并做上标记。固化这种权利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的“赋税平”。随着战国授田制的完结,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秦统一中国后,又在全国范围内“令黔首自实田”,从而确立了新的封建土地制度。后人评价商鞅的田制改革“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摘编自阿明《“为田开阡陌封疆”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确立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正史中关于汉纸的若干记载

    内容

    出处

    “中有襄药二枚,赫蹄(薄小纸)书”

    《汉书·赵飞燕传》

    “令(贾)这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材者二十人,救以《左氏)(即《春秋左氏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是时,方国贡献(地方诸侯向皇宝进贡特产),竞求珍丽之物;自后(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要求每年只需按时进贡)纸墨而已”

    《后汉书·皇后纪》

    “自古书契多端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纸。缣貴而简重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初奏上,帝善其能,天下成称蔡侯纸”

    《后汉书·宦者列传》

    ——摘编自吴方意《浅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大一统性》

    材料二: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源流、 外传及世界影响》一书以确凿证据,证明早在北宋(11~12世纪之际)中国就已铸出金属活字并将其用于纸币印刷,从而纠正过去认为中国金属活字印刷出现于明代的旧说。书中通过文献考证和科学论证,指出唐末(9世纪)国人已制成堪舆(俗称看风水”用水罗盘,并有了关于磁偏角的早期记载。又据最新考古发现证明了早罗盘早在两宋之际(12世纪前半叶)已出现,并做了技术复原,修正了过去认为水罗盘不可能早于南宋和早罗盘为欧洲发明的说法。

    ——摘编自《一 部博通古今中外的科技史巨著 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纸的主要用途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中国科技发明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四大发明的陈述是否需要修改,并说明理由。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所示为唐朝(含武周时期)统治者对不同学派(宗教)的态度(部分)。

    表4

    统治者

    态度

    唐高祖

    规定老子的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

    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我之上,册封周公、孔子,称常后改国号为“周”

    唐武宗

    开展大规模“灭佛”行动,尊崇道教

    阅读材料,在表中任选一位统治者,指出其在位时儒、佛道三大学派(宗教)受官方重视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说明。(要求:重视程度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说明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 (1) 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