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任何一份爱国情怀都有不容亵dú________的神圣。从古至今,在广________的中学大地上,有无数前pū________继、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把爱国情怀________移默化地注入我们的骨血,使之成为所有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面对“公事”,      , 面对“国家”       , 面对“困难”      , 面对“他人”       , 面对“责任”      。这情怀,是中国人“天下一家”的情怀。

    1. (1) 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不容亵dú   前pū 后继

    2. (2)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广   移默化

    3. (3) “脊"字的第四画是 。
    4. (4) 结合语境,解释“潜移默化”的意思。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没有接受专业的野外生存训练前,切不可贸然前往热带丛林。其中的危险是你无法想象的。 B .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让我们勠力同心 , 大力弘扬民族精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C . 历代文豪都喜欢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这使得他们领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译。 D .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心无旁骛 , 便是敬业。
  • 3. 下面语段摘自某公众号,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橘子洲上的梅林开花了。近段时间是赏梅的最好时段。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先找一个高处远眺一番。②一眼望去。整个梅园就像是漂浮在湘江之上的红云,颇有一番意境。走进梅园,各色的梅花让人迷了眼睛,白的淡雅、红的耀眼、绿的脱俗,整个梅园色彩斑斓,春气四溢,天气不同,也让梅园有了不同的风味。③晴天时你可以选择在微风拂起的那一时间按下快门,感受一下“落英缤纷”。④如果恰逢雨天,也不要沮丧,你可以撑着雨伞在梅园内漫步。蒙蒙细雨并不会将梅花打落,雨珠落在花鲜上,就像是一颗颗亮眼的珍珠,非常好看。

    A . B . C . D .
  • 4.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 康巴什的一二月份正是小寒,大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C . 我这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是东,哪是西? D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5.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制,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 . ②③⑤⑥⑦①④ B . ④②①⑤⑥③② C . ⑦①②④③⑥⑤ D . ④③⑥⑤①⑦②
  • 6. 阅读下面语段,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周六的早晨来到了,夏天的世界明媚而清新,到处充盈着欣欣向荣的生机。每颗心的深处都荡漾着一首歌。倘若遇到年轻的心,歌儿就会从口中吟唱出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每个人的步伐都如此有活力,脚下像有弹簧。刺槐树绽放花蕾,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花香。卡地夫山在村外居高临下,这时节草木郁郁葱葱。满城都覆盖着绿色的植被,它的距离恰恰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一片乐土,飘逸着梦一般扑朔迷离的色彩,令人向往。

    A . “充盈”“荡漾”“吟唱”“覆盖”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 . “夏天的世界”“一首歌”“到处充盈”“从口中吟唱”这几个短语与“一片乐土”的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C .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人洋溢欢乐”。 D . “倘若遇到年轻的心,歌儿就会从口中吟唱出来。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复句。
  • 7. 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为对仗句。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颔联对化工整,被誉为“独绝千古”。 B .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元末明初文学家。若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 . 《水浒传》是一部以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D . 艾青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多用“土地”、“太阳”等意象,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 8. 在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篇,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和思想启迪。请回顾所学的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内容补拟出下联。

    上联:范仲淹楼上观湖抒远志

    下联:

  • 9. 补写句子。

    读诗文,就是读美景,读自然。《商山早行》 中视听结合、描写山野情趣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秦观《行春子》中通过特写回园一隅,营造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画面的句子是:“,燕儿舞,蝶儿忙”;《咸阳城东楼》中远近结合、描写山雨将至之景的诗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倒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道尽英雄失落的悲慨;李白《行路难》(其一) 申“长风破浪会有时,”唱响了诗人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新扬帆远航的强者: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表明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两句寄予了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40分)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岳阳楼记(节选)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1) (甲)诗的作者是(朝代)的刘禹锡:[乙]文的作者是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斯人,吾谁与归 ④暂凭杯酒精神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 (4) 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是作者酬答朋友而作,[乙]文是作者应朋友邀请而作。 B . [乙]文和[甲]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后的心酸和愤懣之情。 C . [甲]诗颔联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 D . [乙]文由写景抒情转入议论,含蓄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5. (5) 两篇作品都与作者被贬的经历有关。[甲]诗联尾句和[乙]文末句在收束全篇,情感表达上有些异同。

      相同点:联系写作缘由,[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①的情感。

      不同点:[甲]诗尾联句还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②的人生态度:[乙]文末句则表达了作者虽“处江湖之远”,却依然对“古仁人”怀着③之情。

  • 11. 闻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

    人为何需要运动锻炼

    ①人,生物学上称为“智人”,与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7%。既然基因相似,那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为何如此不同?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刊登的一篇文章,从进化角度阐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经常运动。

    ②可以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患上了“运动依赖症”。大约600万-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就与黑猩猩、倭黑猩猩【走上了不同的路。】原始人以捕猎、采集为生,但当时食物经常短缺,不想被饿死,就得长途báshè。直立站姿和大跨步的步态能在消耗更少能量的情况下,覆盖更大的活动范围,这迫使原始人必须一直运动才能维持生存。随后出现的狩猎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原始人的活动水准,人类基因悄然继承了这些机制。

    ③当一个行为成为常态时,生理特征就会发生改变,原始人类适应甚至依赖于狩猎采集这些行为,所以新陈代谢也进化出了适应大量运动的机制。人类的最大持续功率输出值至少是黑猩猩的4倍,这个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原始人腿部肌肉的变化。原始人的腿部肌肉,不仅比猿类的多了50%,抗疲劳肌纤维的比例也更大。人类体内还有更多红细胞,可为工作中的肌肉源源不断补充氧气。人类演化出的高效新陈代谢系统也为身体不断增加的运动量提供足够能量。这是这种特性及其他更加耗能的特征,如更大的大脑,是原始人与其他猿类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④当下,缺乏运动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美国新大学调查显示,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日均步行4961步,而原始人每天平均步行1.2万—18万步。

    ⑤201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所有成年人中,运动量不足的人的比例高达27.5%。相比2010年的调查,数据又升高了7.5%。高收入国家的问题尤其严重,运动不足的人的平均比例达到37%。

    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运动不足是造成成年人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缺乏运动,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

    1. (1) 原始人的腿部肌肉,不仅比猿类的多了50%,抗疲劳肌纤维的比例也更大。
      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2. (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B . 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成年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超过了1/4。 C . 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比2010年的数据提高了7.5%。 D . 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运动不足的人的比例在37%左右。
    3. (3) 联系全文,简要回答“人需要运动锻炼"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 12.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

    父子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我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④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⑤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的心里都会灿如春花,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即便他怕我为此胡乱花钱,以致给生活带来负担。父亲只想成为我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不想沦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但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聆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⑦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致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们频繁地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我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已不自知,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衡远、历久弥坚。

    摘自《中国青年》2020年第19期

    1. (1) 根据选文内容,在横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起初

      平淡如水的周末

      父亲对待快递的态度或情感

      接受

      享受

    2. (2) 请赏析第⑥投划线句。

      那一什一线我加他那就角的自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

    3. (3) 通读全文,“快递”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4. (4) 第④段中父亲训斥我时有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 13.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水断,有删改)

    1. (1) 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
    2. (2) 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 (3) 将“充实”“宁静”两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⑤段中A、B两处,并说说理由。
    4. (4) 文中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 (5) 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三、写作(50)
  • 14. 小作文。

    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第一则: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要读经典》申评价: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

    第二则: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名著,简要谈读你对其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写作要求:

    ①观点鲜明,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②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③150字左右。

  • 15. 大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悲》《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⑶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⑷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