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1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1839年3月10日,(他)抵达广州,紧接着便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还向维多利亚女王致书两封 (从未发表过),告诉女王‘如果有外国人来到英国贩卖鸦片并引诱英国人购买吸食,女王想必也会对此深恶痛绝。”,根据材料的信息判断“他”是(   )
    A . 关天培 B . 洪秀全 C . 道光帝 D . 林则徐
  • 2. 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的现象形容为“引 狼人室”。这种现象的成因是《马关条约》规定(   )
    A .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3. 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的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于(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三元里抗英斗争 C . 黄海海战 D . 威海卫战役
  • 4. 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A .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太平天国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 .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5. 据《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之, 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件是指(   )
    A . 天京事变 B . 天京陷落 C . 北伐、西征失败 D . 永安建制
  • 6. 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 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材料中“洒水清道”的是(   )
    A . 林则徐 B . 李鸿章 C . 康有为 D . 陈独秀
  • 7.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造就了北京大学的一代辉煌。他着力营造的学术研究氛围是 (   )
    A . 民族、民权、民生 B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 民主、共和、科学 D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8. 1856年,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这一事变 (   )
    A . 使北伐军全军覆没 B . 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C . 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D .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9. 《同治夷务》中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
  • 10. 在右图所反映的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这次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 B . 北洋军阀政府 C . 广州国民政府 D . 南京国民政府
  • 11.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   )
    A .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 . 《庶民的胜利》 C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2. 1936年毛泽东回忆道:“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新青年》)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新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提倡 (   )
    A . 民主、科学 B . 自强、求富 C . 变法图强 D . 实业救国
  • 13. 下图所示为近代中国出现的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进步报刊,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注:《申报》创办于1872年) (   )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②①
  • 14. 五四运动发生后,天津商会发表声明:“用特电恳诸公力为主张,勿稍退让,必将青岛收回,以保领土。”苏州市民致函苏州总商会,要求商会抵制日货,“莫畏强梁”。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 . 商人是运动的领导者 B .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 . 目的是抵制经济侵略
  • 15. 下图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 . 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 . 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 . 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 . 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 16. “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持这种观点的派别是(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维新派 D . 革命派
  • 17. 历史学家蒋廷黻描述一位历史人物:“他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并创办《民报》。这是我民族初次公 开的革命团体。”这里的“他”是(   )
    A . 孙中山 B . 袁世凯 C . 黎元洪 D . 蒋介石
  • 18. 辛亥革命使中国2 000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观念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具有悲剧色彩。这种“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   )
    A . 武昌起义没有取得成功 B .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 我国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继续存在 D . 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
  • 19. 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爱国人士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战争。此战争的发起地是(   )
    A . 云南 B . 广西 C . 广东 D . 四川
  • 20.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 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中 “新的革命力量”是指(   )
    A . 无产阶级 B . 农民阶级 C . 爱国学生 D . 知识分子
  • 21. 1912年2月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由此可见“民军起事”引起的直接反响是(   )
    A .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B . 清朝皇帝被迫退位 C . 湖北军政府成立 D . 北洋政府统治开始
  • 22. 太平天国在这里留下印记,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这里”是指(   )
    A . 武汉 B . 上海 C . 沈阳 D . 南京
  • 23.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据此可知,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离不开(   )
    A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 工人运动的开展 C . 五四运动的推动 D . 共产国际的帮助
  • 24. 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百 年呼喊,彰显民族责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这里 所说的“民族丰碑”是指(   )
    A .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 创办了近代教育 D . 实现了国家统一富强
  • 25. “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伪造民意”是指袁世凯(   )
    A . 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B . 实行独裁,复辟帝制 C .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 . 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
二、列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26. 根据提示,完成相应题目。
    1. (1)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 (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土地。
    3. (3) 1956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 (4)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解析与探究题(2小题,共42分)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

    ——《奏清废科举折》(1905年)

    材料三: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学制……学堂兼习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 (1) 材料一中梁启超是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时艰”反映的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 学校始”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除了废除科举制还采取哪些教育改革措施。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 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学生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以五四运动为起点,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知识分子 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材料三: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 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7月30号晚被法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

    ——《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历史事件?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
    3. (3) 材料三中“大会”指的是什么?说说这次“大会”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