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之愚公移山

更新时间:2021-11-17 浏览次数:117 类型:复习试卷
一、基础
  • 1. 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rèn)    州(jì) B . 担(hè)     畚(qí) C . 东(shuò)   南(yōng) D . (qū)     父(kuí)
  • 3.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běn)运于渤海之尾 B . 遂率子孙(hè)担者三夫 C . 河曲智叟(wú)以应 D . (xī)朔东,一厝雍南
  • 4. 给下面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uāng

    běn

    shuó

    rèn

  • 5.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其妻献疑曰 B . 其如土石何 C . 帝感其诚 D . 惧其不已也
  • 6.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妻疑曰(提出) B . 出入之也(曲折,绕远) C . 惧其不也(已经) D . 寒暑节(交换)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九十              焉置土石 B . 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有剩骨 C . 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 D . 七百里              欲行,转视积薪后
  • 8. 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已也      如土石何 B . 本在冀州南    告于帝 C . 聚室谋曰      山不加增 D . 以残年余      以君之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妻献疑曰    如土石何 B . 置土石    有子存 C . 残年余力    君之力 D . 九十      焉置土石
  • 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 不能毁山之一毛 B . 我之死,有子存焉 C . 阳之北 D . 河曲智亡以应
  • 1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甚矣,汝之不惠 B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 .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1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 . —厝朔东,一厝雍南。
  • 14. 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 . 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 . 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 . 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15.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 16.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聚而谋曰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

    我之死,有子存焉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

    ⑤惧其不

二、课文理解
  • 17. 《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 18. 《愚公移山》一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 19. 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 20. 《愚公移山》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 21. 《愚公移山》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 22. 你是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主要人物的?
  • 23. 《愚公移山》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什么?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 24.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 本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 25.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 . 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 . 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 . 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 26.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①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

    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 2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且焉置土石?
    2.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 (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4) 甚矣,汝之不惠!
    5. (5)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 (6)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7. (7)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28. 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 (1)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
    2. (2)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3.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4. (4) 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5. (5) 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而言的。
  • 29. 阅读《愚公移山》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四个方面?
    2. (2)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
    3. (3) “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4. (4) 文章描写智叟劝阻、神仙帮忙搬走大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
    5. (5) 结合全文说说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6. (6)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三、综合题
  • 30.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 (2) 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 (3) 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四、语言表达
  • 31. 仔细观察漫画《新“愚公移山”》,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寓意。

  • 32. 在湖北建始县大沙河老渡口,有一位为来往行人义务摆渡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万其珍。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出现在渡口。民国初年,万家祖上逃荒至此,被村民接纳。为报村民接纳和帮助之恩,万家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为践行这个承诺,万家祖孙三代在这个渡口坚守了百年之久,从未收过一分钱。坚守风雨渡,义举感乡民。万家坚守的既是河水的渡口,也是人心的渡口。

    假如记者采访你,问你如何看待万家祖孙三代百年接力为村民义务摆渡这件事,你怎么回答?

  • 33.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他是个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阵地;他是个开拓者,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他是新愚公,140万亩荒山是他的开垦地。2016年的4月10日凌晨,他因高强度工作而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

  • 34. 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