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两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3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柴门何萧条,。(曹植《梁甫行》)
    2. (2) 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
    3. (3) 登临黄鹤楼眼前所见景象的名句是 。(崔颢《黄鹤楼》)
    4. (4) 几处早莺争暖树,,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5. (5) 默写完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这是达卡拉多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 的一刹那。
    2.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 kū lā xiǔ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 (3) 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4. (4) 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 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 B . 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C . 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 .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把“不再”移到“一个”后面) B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不合理”后面加上“的现象”) C . “粤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D .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把“万一”或者把“若”删去)
  • 5. 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XX网2017年10月2日报道   9月30日,记者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获悉,港珠澳大桥的主体桥梁工程桥面铺装工程建设近日已落幕。海底沉管隧道内装饰、电气等附属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安装,沥青路面铺装工作准备就绪。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力争年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动工,到今年主体工程全部贯通,港珠澳大桥八年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中国建设史上历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有删节)

二、阅读理解(46分)
  • 6. 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风烟净 (

      急湍甚箭

      势竞上 (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 . 文章写山时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了山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 C . 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 D . 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
  • 7. 文言文阅读

    宋胜之者,南阳安众人也。少孤,年五岁失父母。家于谷城聚中,孝慕甚笃,聚中化之。少长,有礼。胜之每行见老人担负辄以身代之猎得禽兽尝分肉与有亲者。贫依姊,居数岁,乃至长安,受《易》,通明以信义见称。从兄褒为东平内史,遣使召之,胜之曰:“众人所乐者,非胜之愿也。”乃去,游太原,从郇越牧羊,以琴书自娱。丞相孔光闻而就太原,辟之不至。元始三年,病卒于太原。

    (节选自《高士传》)

    [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少孤 /孤常读书 B . 乃至长安/ 礼愈至 C . 辟之不至/故患有所不辟也 D . 病卒于太原/卒之为众人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胜之每行见老人担负辄以身代之猎得禽兽尝分肉与有亲者

    3. (3) 结合选文,说说宋胜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8. 现代文阅读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

    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 (1) 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B . 人是需要通过修炼的动物,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C . 读书可以使我们摆脱盲人摸象的思维,更完整地把握世界。 D .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 (2) 文章第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若再为“读书有益”补充道理论据,下面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B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轲) C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D .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
    3. (3) 读书的好处,除了本文作者所谈,你还能想到哪些?请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
  • 9. 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向阳花

    郭鹏

    ①姥姥离开我20多年了。

    ②最后一次见姥姥是1994年的10月。当时到北京读大学才一个月,得知姥姥癌症已进入晚期,我焦急地请假一周赶回家探望。意想不到的是,我见到的姥姥面带微笑,之前听说的病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幸福而兴奋,我也硬是把眼泪憋进了肚子里。

    ③一周时间,姥姥和我天南地北地聊,回忆我小时候怎么调皮,怎么气她,有时候怎么懂事,哄她开心,还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那些日子里,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姥姥乐观豁达的笑容和话语:“人都得走,活得太长也受不了,我们不老你们怎么长大?我想得很开,这一辈子早年受不少苦,但孩子们孝顺,现在生活多好啊,很满足,很好。”她还说,等我回了学校,她就不在医院里受罪了,要回到农村家里,和我姥爷一起,叶落归根,心也就踏实了。

    ④最后分别的时刻,姥姥还在安慰我:“没事,大鹏,我身体感觉好多了,过一段学习不忙了你回来,我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鸡蛋面疙瘩!”

    ⑤一个多月后,姥姥去世了,当时的告别成为了永别。

    ⑥在我印象里,姥姥的一生像一株向阳花,给予他人的,永远都是温暖和希望。

    ⑦姥姥从小聪明善良,八九岁就开始伺候老人,30多岁时姥爷去世,她一个人照顾舅舅和妈妈,凭着一股坚忍豁达的劲儿,撑过困苦的年代,后来又靠种地纺棉花、养鸡卖鸡蛋供妈妈读完大学。

    ⑧我出生后,姥姥更是辛苦,父母忙于工作,全家的吃穿料理全靠姥姥一人忙活,70多岁了依然起早贪黑,从不知疲倦。当时家庭收入十分拮据,姥姥却从未让家人受冻挨饿,破旧的小屋里窗明几净,充满温馨,这都是姥姥的功劳。别人家主食都是在外面买,姥姥则自己动手蒸馒头擀面条,说每个馍每斤面条都能节约好几分钱。改善生活买点肉,姥姥也要先炼出大油平时炒菜,剩下的炖成大锅菜,多吃几天。全家人的衣服除了爸爸妈妈上班必须体面一些,我和姐姐的都要买大一点的,多穿一年,她自己则从不添置新衣服,说“老了,旧衣服缝缝补补就行了”。然而,苦难让她更知人情冷暖,邻居朋友的事情能帮的就帮,还尽量让别人接受得自然。

    ⑨记得有一家邻居孩子多,只有父亲工作,口粮不够吃。姥姥时不时让我们将刚做好的饭菜端过去,说是吃不完剩下的,还把我们姐弟的新衣服送给他们,说是小了,穿不下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是烧煤球取暖做饭,煤火炉烧起来很难,姥姥主动对左邻右舍说,大家都上班,谁回家看火灭了就来拿烧红的煤球。替别人着想已经成了姥姥的习惯。

    ⑩姥姥的言行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妈妈上大学时,放寒假总是把师范院校发放的过年费拿出来,让更贫困的同学返乡,自己却留守在学校给大家清洗被褥;我们姊弟长大参加工作,姥姥常提醒我们在外要多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所有人都要客气谦虚,吃亏是福。

    ⑩姥姥在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对外孙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那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别人带去幸福,哪怕自己受点委屈。

    ⑩20多年过去了,姥姥依然像一朵向阳花,在我内心深处灿然开放,时刻温暖着我。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12日15版)

    1. (1) 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姥姥的一生像一株向阳花,给予他人的,永远都是温暖和希望”。请通读全文,概括姥姥在哪些方面给予他人“温暖和希望”?
    2. (2) 仔细阅读第②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我”得知姥姥病重赶回家探望,见面时却发现“姥姥面带微笑,之前听说的病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是为什么?

      ②“我也硬是把眼泪吞进了肚子里”中的“硬是”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3) 第⑩段写妈妈上大学时帮助“更困难的同学”,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的标题是“永远的向阳花”写的却是姥姥。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三、作文(50分)  
  • 10. 请以“那段      ▲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比如“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幸福”“快乐”……,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漏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四、附加题(10分)
  • 11.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战役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

    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1. (1) 本文选自,这部书曾易名,作者是
    2. (2) 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情节概述)
    3. (3) 联系原著归纳红军的长征精神,并谈谈长征精神在今天是否过时。(体验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