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1-12-10 浏览次数:8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8高一上·永年月考) 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   )。

    A . “孙悟空” B . 平台 C . 飘动的云 D . 摄影师
  • 2.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 B . 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变化得越快 C . 物体加速度变大,则速度也一定是在变大 D .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 3.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如图所示,用一把直尺可以测量反应速度。现有甲、乙两同学,甲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50 cm的直尺,乙同学把手放在零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当甲同学松开直尺,乙同学见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得到数据中有以下三组(单位: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最长 B . 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约为2 s C . 第二次抓住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3 m/s D . 若某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4 s,则该直尺将可以测量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 4.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重力均为40 N的A、B两木块,它们之间夹有被压缩了2.0 cm的轻质弹簧,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400 N/m,两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F=10N的水平力推木块B,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力F作用后(   )

    A . 木块A所受静摩擦力大小为10 N B . 木块B所受静摩擦力大小为2.0 N C . 木块B所受静摩擦力为0 D . 弹簧的压缩量变为2.5 cm
  • 5. 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的A、B两个小球之间系一根轻质弹簧,A紧靠墙壁,系统在推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突然撤去力F的瞬间(   )

    A . A球加速度的大小为 B . A球加速度的大小为 C . B球加速度的大小为 D . B球加速度的大小为
  • 6. (2019·呼和浩特模拟)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悬停的直升机跳下,运动员沿竖直方向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运动员在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等于 B . 10s末运动员的速度方向改变 C . 10末运动员打开降落伞 D . 内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增加的减速运动
  • 7. 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高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最大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以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式测力计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向下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冲击力的最大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的是(   )
    A . 建立“质点”的概念 B . 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C . 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D . 探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
二、多选题
  • 8. 有一个直角支架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 上套有小环P, 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 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 . N不变,T变大 B . N不变,T变小 C . N变大,T变大 D . N变大,T变小
  • 9. 如图所示,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A和目的地B的直线距离为9 km,实际从A运动到B用时5 min,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增加了15 km。当他经过某路标C时,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A . 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度为180 km/h B . 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度为108 km/h C . 赛车经过路标C时的瞬时速度为150 km/h D . 整个过程中赛车的平均速率为180 km/h
  • 10. (2018高一上·龙岗月考) 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 . 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 . t1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 . t1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 11. 电梯的顶部挂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m/s2)(   )
    A . 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m/s2 B . 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C . 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D . 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m/s2
  • 12. (2016高一上·晋中期中)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块木板AB、BC,两块木板紧挨在一起,木板AB的长度是BC的3倍.一颗子弹以初速度v0从A端水平射入木板,并恰能从C端射出,经历的时间为t,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可以看成匀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子弹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 B . 子弹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 C . 子弹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D . 子弹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三、实验题
  • 13. 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重力加速度。

    1. (1) 开始实验时,实验装置连接如图甲所示,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或不当(指出一处即可):
    2. (2) 经正确操作后,选择一条比较清晰的纸带,从纸带中间选取连续的几个点(A点至E点),分别测出它们到第一个点O的距离,若已知打点的频率为50 Hz,由纸带上所给的数据可计算出实验时重物的加速度为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 (3)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为9.80 m/s2 , 请列出测量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有差异的一个原因
  • 14.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计算出。

    1. (1) 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
    2. (2) 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的图象;
    3. (3) 如图B所示为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a-F图象,说明实验存在的问题是
    4. (4) 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象如图C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字母表示)。
四、解答题
  • 15. 高速公路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方便.某小汽车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为72km/h,前方50m处有辆汽车突然停止.如果司机看到危险后经过0.5s才采取制动措施(也称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要避免事故发生,小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至少应为多少?
  • 16. 如图所示,摩托车跨越表演是一项惊险刺激的运动,假设在一次跨越河流的表演中,摩托车离开平台时的速度为 ,经过一段时间成功落到对面的平台上,测得两岸平台高度差为 。若飞越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摩托车可以近似看成质点, ,求:

    1. (1) 摩托车飞越的水平位移;
    2. (2) 摩托车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 17. 可看作质点的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平直路面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乙在前、甲在后,某时刻甲乙相距12 m,以该时刻为计时起点,此后甲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v=4t+12,乙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x=2t+4t2 , 关系式中的物理量均为国际制单位,求:
    1. (1) 经多长时间两物体相遇;
    2. (2) 甲能够领先乙的最远距离。
  • 18. (2020高一上·凌源月考) 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模型,其A、B两端的距离 ,它与水平台面平滑连接。现有一物块以 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地滑上传送带。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

    1. (1) 若传送带保持静止,物块滑到B端时的速度大小;
    2. (2) 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的速率恒为 ,物块到达B端时的速度大小;
    3. (3) 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的速率恒为 ,且物块初速度变为 ,仍从A端滑上传送带,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离开传送带的总时间(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