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8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6·聊城)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2.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的生活。在如图干栏式房屋居住的原始居民生活在(    )

    A . 黄河流域 B . 长江流域 C . 珠江流域 D . 黑龙江流域
  • 3. (2019·扬州) 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秦朝
  • 4.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此公”的主要功绩是(    )
    A . 发明翻车 B . 推广牛耕 C . 修建灵渠 D . 修建都江堰
  •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 .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C .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D .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 6. (2019·安徽)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 7. “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 “推恩令”的颁布 C . 盐铁官营、专卖的实施 D . 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 8. (2017·营口)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各国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其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

    A .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通道 B . 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C . 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D . 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 9. 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 . 发明“麻沸散” B . 发明印刷术 C . 改进造纸术 D . 写成《伤寒杂病论》
  • 10. (2018·北京) 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 . 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 .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 .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 11. (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 . 贵族道德败坏 B . 平民富足 C . 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 . 经济发达
  • 12.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造成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 北方长期战乱 C .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 . 南方经济发达
  • 13. (2017·桂林)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 .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 商业发展情况 C .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 农业发展情况
  • 14. (2020七上·湛江期末)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人口增多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 .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 15.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 16.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材料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是谁?为了巩固统一,他首创的哪一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说说这一措施对国家的统一起到怎样的作用?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曹操有何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志向,他做了哪些努力?
    4. (4) 综合以上所学,联系当今的“暴力乱港”事件,请你谈谈青少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应该始终秉持什么态度?
  • 17.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流,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出秦汉时期“阶段性的友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各一例。
    2. (2) 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并根据材料说出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魏晋以来的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二及材料三,分析归纳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这一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18. 了解历史名人,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 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 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习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领悟到博采众长之后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讲求书法有己意,从此创出自家体。

    ——《王羲之的魏晋风度与书法境界》

    材料三  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哪一历史巨著?根据材料说说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2. (2) 材料二中的王羲之是哪一时期的书法家?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代表作品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我”撰写了哪一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4. (4) 通过以上学习,他们的成功给予你怎样的启示?(至少说出两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