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惠民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席(yán)    养(huàn)    前后继(pū)    孜不倦(zī) B . 刀(pō)    怨(chàng)    诺连声(nuò)    面面厮(qù) C . (zĭ)    愧(năn)    不人事(shěng)    伤痕累(lěi) D . 宿(xiù)    拜(yè)    千之力(jūn)    不置辩(xiè)
  •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虚妄   惦记   掂量   望眼欲传 B . 作辑   旌旗   烽烟   走投无路 C . 绰号   墨守   驾驭   无精打采 D . 锱铢   盘恒   荣膺   君子固穷
  • 3. “一九二九不出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反映了中国民间数“九”过冬的习俗。右图是《消寒图》上的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笔。从冬至日开始,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顺序,每日涂写一个笔画,写完一个字即过完一“九”,待九个字全部涂完,冬天也就过去了。根据上述介绍,结合笔顺知识来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九”的第六天,《消寒图》中应该填涂的笔画是竖 B . “三九”的第五天,《消寒图》中应该填涂的笔画是捺 C . “八九”的第二天,《消寒图》中应该填涂的笔画是撇 D . “九九”的第七天,《消寒图》中应该填涂的笔画是横
  • 4.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秋时节,各地迎来展览季,丰富着国庆假期百姓的文化生活。红色历史展览,珍贵文物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抗疫主题展览,再现抗疫斗争中最闪亮的精神标识;脱贫攻坚主题展览,讲述广袤大地上的奋斗故事;文明交流展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展厅中汇融;历史文化展览,传统文脉在不同时代美的创造中延续……异彩纷呈的展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甲)刻画出光荣与梦想    (乙)串联起历史与现实   (丙)凝聚起精神与力量

    A . (甲)(乙)(丙) B . (乙)(甲)(丙) C . (丙)(乙)(甲) D . (丙)(甲)(乙)
二、填空题
  • 5. 有同学搜集了故宫中的许多对联,但是弄混了两组。请从下面四个语句中选出两句,组成一副对联,按上下联的顺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横线上。

    ①淑气到华轩梅芬绽玉

    ②晴窗挹翠山傍五云多

    ③紫阁宜春花开千树丽

    ④春风生广殿柳色垂金

    上联:  下联:

  • 6. 读古诗,“涨”知识。
    1. (1) 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

    2. (2) 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三、情景默写
  • 7. 填写下面经典古诗文阅读积累表。

    作者、出处

    语言积累

    简要批注

    许浑《咸阳城东楼》

    描写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的诗句是:① “。”

    景色萧条,意境苍凉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秦观《行香子》

    ③正莺儿啼,,蝶儿忙。

    用白描手法绘大好春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④表达成年人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的诗句是:“!”

    人生无奈

    《渔家傲·秋思》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战事吃紧,城门紧闭,戒备森严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西北望,射天狼。

    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秋瑾《满江红》

    ⑧词人以“”表现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觅知音”即寻求救国之道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⑨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有时,人生最大的事情并非生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⑩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精神之乐超越感官享受

四、名著阅读
  • 8. 阅读《水浒传》片段,回答文后问题。

    杨志道:“吹毛得过;若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采。

    1. (1) 写出上面片段所处的故事情节。
    2. (2) 杨志杀死泼皮牛二后怎么做的?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特点?
    3. (3) “水浒”一词源自《诗经·大雅》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请根据诗句推测“水浒”一词的本义。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菊

    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乙)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①外:见外。

    1. (1) [甲]诗中说“物性从来各一家”,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菊花“物性”的字。
    2. (2)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的品性;[乙]词借菊花抒感,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六、对比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 ,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患有所不也(

      天祥泫然出

      故不为得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 (3) [甲]段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4. (4) [乙]段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段中的哪句话?
七、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自知之明在于“知不足”

    ①生而在世,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出彩?但功成名就之后,是沉醉于功名消遣人生,还是更加严以律己保持警醒?不同心态导致不同选择,不同选择彰显不同格局。

    ②8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辞蒙蔽了。”

    ③这位老人的“猛然警醒”,同样也在提醒我们:人不可被功名蒙住双眼,找不着真正想要的东西,看不清自己的前进方向;人不能在赞扬声中迷失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应有的进取心。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就明在“知不足”,强就强在“不知足”,“知不足”而后学,“不知足”而进取。齐白石的这种警醒,为世垂范。

    ④越是成就辉煌的人,越有“知不足”的清醒。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成就都很伟大,有人提出用恩格斯的名字来命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断然拒绝了,坚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当年,许光达将军三让“大将”军衔,至今传为佳话。他认为自己没有参加长征,而后的战功也无其他同志显赫,“组织上给自己的荣誉太高了。”毛主席评价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⑤不必否认,“傲才骄人”者、“以宠作威”者并不少见。有的人稍有点名气,便自我膨胀起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前行动力戛然而止;有的人稍有点成就,便把荣誉与利益挂起钩来,让荣誉染上不少铜臭;有的人只是升了个不大的官,便“本事不长脾气长”;有的人只做了点本职工作,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组织上提拔自己“太晚了”,这辈子“太吃亏了”。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这类人的人生难免会跌入欲望的沟壑。

    ⑥现实往往会这样:一心向往功名,功名却了无踪影,不计功名,功名却不期而至。从雷锋、郭明义到孔繁森、杨善洲,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计功名者不为功名所累,永葆为民务实的本色,往往能够演绎精彩的人生;而沉醉于功名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反而让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而这正是现实背后潜藏的必然逻辑。

    1. (1) 选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 (2) 结合选段③的内容,说说人一旦迷失自己后果是什么。
    3. (3) 第④段、第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试说明理由。
    4. (4) 结尾“而这正是现实背后潜藏的必然逻辑”中的“这”指代什么?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远 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 (2) 小说中“儿子”由开始“不愿上学”,到最后“决定上学”,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下面变化过程。

      不愿上学 --------- 畏惧前行 ---- ----决定上学

    3. (3) 文中画线句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处作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有些重复啰嗦,对于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用重复的对话,是为了突出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 B . 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父亲的睿智。 C . 儿子先后五次,反复说自己“能”,突出了儿子有毅力,非常坚强。 D . 能为儿子的转变做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
    5. (5) 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三句话的妙处。
八、语言表达
  • 13. 汉字字形往往可以引发丰富美妙的联想,如宋人诗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巧妙地利用“愁”字由“秋”和“心”合成的特点,将“愁”字拆分释义,生发出别样意趣。请你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运用拆分释义的方法,为其作出有理有趣的解释。

    备选汉字:信   思

    选择:。拆分释义:

  • 14. 学校开展“孙子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要前往孙子兵法城开展活动,安全教育由学生会组织。下面是孙子兵法城的参观须知,请你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依据“参观须知”向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要求:用“既……,又……”的句式,50字以内)

    参观须知

    1自觉爱护展品,请勿触摸,以免损坏。

    2在恶劣气候、人流密集、技术故障等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将采取临时性管理措施。

九、作文
  • 1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选自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你的班级计划举行“青春·成长”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同学们选择上面四个分句中的一句发言。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