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1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经典诗文积累
    1. (1) 请将下面一首诗补写完整。

      无题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2) 依据课文填空。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根据提示默写。

      ①《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②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二、诗歌鉴赏
  • 2. 阅读下列宋诗,完成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 (1) 词中加点的“层楼”、“强”分别是什么意思?

      层楼:    强:

    2. (2) 这首词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之愁。
三、课内阅读
  • 3.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自号曰醉翁   故(

      饮少醉       辄(

      乎其间者   然(

      太守之其乐   乐(

    2. (2) 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者休树//迁客骚人,多会 B . 水落石出//余强饮三大白 C . 醉翁意不在酒//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D . 醒能述文//属予作文记之
    3.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4) 本文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如第②自然段写景层次: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请分析概括第③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第③自然段写游和宴:滁人游→

    5. (5) 联系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述。

      结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表现了作者;结合太守“乐其乐”、“同其乐”可知,作者还陶醉于众人之乐,体现了他

四、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完成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这一部分的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中告诉我们:治学过程依次分为                    →创新等五步。下面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怀疑→辩论→修正→评判→创新 B . 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C . 评判→怀疑→修正→辩论→创新 D . 评判→怀疑→辩论→修正→创新
    3. (3) 有人说,下面两个事实都可以做为本段文字的论据。你同意吗?为什么?

      ①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②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4. (4)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种说法表达效果更好?

      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②所有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书”演变史

    唐博

    ①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黏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专司传递公文和军情的成熟的邮亭制度,只不过普通人家的家书很难享受到官方邮亭的递送。

    ②汉以后,有了“尺素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是“家书”升级换代的最好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然后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的由来。所以,李清照写“云中谁寄锦书来”,想象那一封锦书,足够华美,也足够温情。除了“鱼”的借喻外,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也在古代用来称家书,其中,“雁”经常和“鱼”放在一起,“鱼雁”以称书信。

    ③关于八行书,特别值得一说。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使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毛笔书写在这八行红线之中或之上,“红与黑”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成为一种艺术享受,远不像今天看手机屏幕那么枯燥。今天,很多雅致的文人,还常用统一印制或自印的八行书,给朋友或家人写信。典雅的情趣之外,还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意蕴。

    ④笺、素都是写家书时使用的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在笺、素上写家书;翰是鸟羽,古人以羽毛为笔。虽然后来家书的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但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⑤但是,这样的材料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东汉后期,造纸术的发明,为普通人家的家书传递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家书的演变,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相对长期的历史阶段。随着造纸术越来越先进,三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来装寄家书了。“口信”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中,也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家书”。岑参写“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种以口传信的通信方法,今天已不多用了。

    ⑥现代邮政业的发展,催生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家书大爆发,邮票、电报代替了当年的鱼雁、飞鸽和风筝。那个时候,绝少会有人想到,如此现代化的家书,会在如此短的历史中被消解、替代。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2) 从全文看,采取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 (3)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秦汉时期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已经有了专司传递公文和军情的成熟的邮亭制度。 B . 汉以后,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 C . 八行书,“红与黑”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D . “口信”是某个历史阶段中表情达意的“家书”,今天已不多用了,因为它缺乏保密性。
    4. (4) 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芬芳从哪里来

    李动

    ①那天下班回家,见家附近的公共厕所边,一位身穿淡蓝色工作服的清洁工站在垃圾筒边聚精会神地看杂志。这突然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清扫垃圾的人也喜欢看杂志,二是那本杂志是我熟悉的《读者》。因为我读了20多年的《读者》,对其版面非常熟,于是,我好奇地掏出手机,偷偷地抓拍了下来。

    ②此后,出门或回家,我便开始注意这位喜爱读书的清洁工。她身高1.5米左右,皮肤黝黑,五官端正,就像上世纪70年代农场职工。我发现她的耳朵上戴着一对金色的耳环,倘若皮肤洁白,打扮修饰一下,可谓是美女。

    ③之后,我多次撞见她站在垃圾筒边读杂志,且都是《读者》,有时坐在花坛边读书。我心想,她这么喜欢读书,一定是个文学爱好者,不知她什么文化程度。从她的长相上来看,一定来自农村,估计也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但这并不影响她爱好文学。我们那时高中毕业,其实也就只有初中水平,投笔从戎后,爱上了文学,通过大量阅读,弥补了先天基础不足的短板。文凭固然重要,但一生的自学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成才,不是取决于文凭,而是取决于执著的爱好和坚持自学。

    ④每次见她读的杂志,都是破旧的《读者》。我家里的《读者》已经堆了很厚一叠,放着也占地方,卖了也没几个钱,如果她喜欢,送给她更有价值。但我不知如何送给她,彼此素不相识,将一摞杂志免费送给她,似乎有点贸然。

    ⑤平时路过时,见她扫地的身影,都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

    ⑥有天晚上8点多回家,见她正站在手机店的门前,我与手机店主打招呼时,便对他说:“这位清洁工很喜欢读书的。”她笑着点点头,我趁机与她攀谈:“我多次见到你在垃圾筒边上看《读者》,我也喜欢看《读者》,而且已经看了20多年。你看的杂志是自己买的?”

    ⑦她笑着说:“是星期天给人家干家务活时,一位阿姨看后送我的。”我追问她:“你读了几年书,爱好文学?”她笑着说:“初中毕业,在家乡时,就喜欢看《读者》,已看了多年,但因家里穷,舍不得花钱买杂志和书,都是到旧书摊淘旧杂志和旧书看。”

    ⑧我又问她:“老家在哪里?”她说:“在河南西平县。”我好奇地问:“你和老公出来打工,孩子留在家乡?”她告诉我:“老公在家乡的县城里开车,我是通过老乡介绍,自己出来打工的,已经出来六七年了。”我笑着开玩笑问:“分居两地,不想老公吗?”她无奈地说:“没办法,因为家里穷,但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和女儿读书。只能辛苦和牺牲自己了。”“儿子和女儿在哪里读书?”清洁工很自豪地说:“过去儿子和女儿都是住校,周末回家与老人住在一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都是自己管自己,不用父母操心。现在解放了,儿子已从北京传媒大学毕业,现在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女儿也从郑州大学理科毕业,正在找工作。我老公也来上海和我团聚了。”听罢,我心里更加敬佩她,为了一双儿女读书,她30多岁离夫别子,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打工,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仰。

    ⑨我又问她:“你一个月收入多少?”她笑着说:“6000多元。”我说不少嘛,她掰着手指说:“很辛苦的,每天清晨5点上班,晚上7点半下班,隔一天10点下班,交叉进行。每周只休息一天,我还要给人家做钟点工。几乎没有休息。”我感叹道:“这样太辛苦了,注意身体。”她笑着说:“没办法,为了多攒点钱。”

    ⑩忽然想起朱逢博唱的那首《美丽的心灵》。是的,她不仅脚踏实地工作,也会抬头仰望星空。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 (1) 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 (2) 第⑦自然段中,划线部分照应了前文哪个句子?
    3. (3) 第②自然段,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根据文章内容,明确标题“芬芳从哪里来”的答案。
五、作文
  • 7.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请以“知足与快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请以“自律与快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