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通辽甘旗卡二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1949年,毛泽东强调,“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 . 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 .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 2. 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 . 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B . 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 . 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 3. 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 . “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 . 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 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 4. 从下面漫画(《阳奉阴违》)中读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

    A . 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 . 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 . 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D . 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 5. 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 . 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 . 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 .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 . 借助联合国开展多国外交
  • 6.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6~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根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 .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 铁幕演说、关贸总协定、华沙条约组织 C .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D . 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 7. 下面为苏联叶非莫夫的漫画《检阅他(艾森豪威尔)的队伍》,队伍中有“阿登纳”“艾德礼”“贝文”等人。此漫画说明了(   )

    A . 世界多极化力量潜滋暗长 B . 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在强化 C . 美苏两极格局已基本形成 D .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完成组建
  • 8. 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以上两段对话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   )
    A . 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 B .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 . 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D . 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 9.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 . 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 D . 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
  • 10. (2020高一下·张掖开学考)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    )
    A .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 . 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C . 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 . 农业生产最为发达
  • 11.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 .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12. 漫步在南京聚宝门(即中华门)的平台上,你会发现许多长长的明代灰砖表面上都有凸起的文字,其中一块砖上面的文字是这样的(如下图)。该信息反映出(   )

    招甲 席俊翁 甲首 方朝张

    窑匠 卢立

    造砖夫 广福寺

    A . 当时制陶业规模大分工细 B . 官营城砖生产的管理严格 C . 工官工匠们毫无人身自由 D . 家庭手工业接受政府监督
  • 13. 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
    A . “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 . 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C . 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D . 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 1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   )
    A . 中外商贸往来频繁 B .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D .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 15. 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

    A . 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 . 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 . 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 . 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 16. 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的伤害的是(   )
    A . 金银掠夺 B . 商品输出 C . 黑奴贸易 D . 香料贸易
  • 17. 1860年美国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4∶1,1880年为1.8∶1,1900年为1.2∶1。这说明19世纪晚期的美国(   )
    A . 轻工业获得飞速发展 B . 轻重工业发展比例逐渐失调 C . 重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 D . 为发展工业忽视了国计民生
  • 18.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如果说莱特兄弟征服了距离,那么征服黑暗的发明家是( )
    A . 贝尔 B . 瓦特 C . 爱迪生 D . 马可尼
  • 19. 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B .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地海外殖民掠夺 C .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 .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 20. 1864年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下列企业符合李鸿章意图的是(   )
    A . 江南制造总局 B . 上海发昌机器厂 C .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D . 上海轮船招商局
  • 21. (2017高一下·射阳月考)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 . 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 .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 .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 22.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 . 实业救国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民族富强 D . 实现民主政治
  • 23.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 .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D .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 24. (2017高二下·深圳期中) 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5. 威廉·本内特在《美国通史》中写道:“数千年轻的男人临时居住在窝棚里,从事修建长途铁路的工程,虽然挣得不多,但他们的健康能够得到保证,重要的是有一种成就感。”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 . 复兴工业 B . 整顿银行 C . 以工代赈 D . 调整农业
  • 26. “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 . 来势凶猛 B . 范围广 C . 破坏性强 D . 持续时间特别长
  • 27. 下图是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从图二到图三变化的原因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 现代科技革命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 28. (2020·模拟) 2017 年 6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 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 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
    A .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C .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D .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 29. 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 30. (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13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2. (2) 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