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集宁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10-25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
    A .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 .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 2.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 . 宇宙时空 B . 君主权力 C . 社会秩序 D . 个人价值
  • 3. (2020高三上·襄阳期中)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
    A . 血缘政治、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新思潮萌发 B . 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封建盛世、“经世致用”思想 C . 血缘政治、社会变革、封建盛世、理学盛行 D . 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审美观念、理学盛行
  • 4. (2019高一上·北碚月考)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 .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 .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 5.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
    A . 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 . 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 . 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 . 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 6.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 . 心学和理学的交锋 B .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C . 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 .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 7. (2021·成都模拟)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 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 . 儒学危机的出现 C . 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 . 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 8. (2016·南通模拟)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

    A . 董仲舒 B . 朱熹 C . 王阳明 D . 李贽
  • 9. 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的为官从政。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这反映了宋代(   )
    A . 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 B . 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 C . 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 D . 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
  • 10.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
    A .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 11. (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 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 . 提倡经世致用 B . 反对君主专制 C . 挑战宋明理学 D . 弘扬唯物思想
  • 12. (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间的历史叙述反映出( )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

    岛田虔次(1917—2000)

    A .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B .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D .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 1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 .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 . 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 .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 D . 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 14.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 倡导民主政治 B . 对理性的尊崇 C . 强调依法治国 D . 忽视集体利益
  • 15.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 .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16. (2019·全国Ⅱ卷)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 . B . 自然 C . D . 政治
  • 17.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 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 . 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 .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 . 近代西方政治、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 18.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 .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B .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D .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 19. (2020高二上·吉林期中)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
    A . 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C . 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D . 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 20. (2020高二上·葫芦岛期中) 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
    A . 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 B . 永生与永罚等都是教会决定的 C . 肯定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D . 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21.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 .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 践行“因信称义” C .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 主张政教分离
  • 22. (2020高二上·安徽月考) 启蒙思想家主张放弃人性中的某些权利,换得一个公共权力来保障自己最低限度的法律上的权利。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宣告。当政府和法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时候,人民有权废除它。这反映的是(  )
    A . 天赋人权学说 B . 三权分立学说 C . 人民主权思想 D . 法律至上原则
  • 23. (2020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   )

    伏尔泰: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孟德斯鸠: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

    A . 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 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 . 猛烈抨击了教会的特权 D . 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 24.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卢梭以“镣铐”喻指(   )
    A . 封建专制制度 B . “君权神授”思想 C . 罗马天主教会 D . 基督教神学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0年12月26日,一颗彗星划过了巴黎的夜空。对现代天文学一无所知的巴黎人惶恐不安,以为大祸即将来临,认为这是“千祸之兆”。巴黎人不知道彗星产生的原因,但是他们的预感并没有错,盛极一时的路易十四时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另外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站在历史的门口。这就是启蒙时代。

    ——《大国崛起·法国》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路易十四时代”和“启蒙时代”的主要政治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启蒙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而设计的三种主要方案。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亨廷顿将西方文明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1.古典遗产,即古希腊、罗马文化;2.天主教和新教;3.欧洲语言;4.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5.法治;6.社会多元主义;7.代议机构;8.个人主义。

    ——摘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影响西方文明近代转型的因素众多,从材料中选取你认为最重要的两到三个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以某一国家或整体说明均可,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