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
    A . 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B . 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 . 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 D .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 2. 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   )
    A . 地方豪族势力强大 B . 政府注重豪族改造 C . 儒家伦理影响显著 D . 豪族经学化的普遍
  • 3. 下图是唐代大将军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壁画。中间在表演胡腾舞的是头包白中,身穿袖衫,腰束黑带,深目高鼻的胡人。两边是九个弹奏各种乐器的乐工和两个伸臂高唱的歌者。该壁画(   )

    A . 是唐代繁荣、开放社会风气的反映 B . 是研究唐“传奇”的重要参考 C . 反映了商品经济下市民的娱乐生活 D . 是研究胡汉生活差异的直观史料
  • 4.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以农为天下本务,工贾为末的思维模式,此外,还有“士农工商”天下四民的阶层分化,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稳固。这种以农为本思想的形成源自于(   )
    A . 是人们对土地的长期依赖 B . 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C . 自然经济所体现出的自给自足 D . 重农思想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5. 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 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而成 B . 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C . 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D . 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 6. 下图是中国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结合所学判断,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年代

    布机(台)

    煤炭(吨)

    生铁(吨)

    纱锭(枚)

    1915年

    2254

    12879770

    267513

    700014

    1922年

    12456

    21318825

    429548

    2221000

    A . 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 .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广泛开展
  • 7. 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这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 . 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资本主义经济是统治的基础 D . 实业救国思想具有持续性
  • 8. 从1918~1923年,李大钊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从开始歌颂俄国十月革命起,就主张中国有选择的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并在1922年指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来到中国共产党的的旗帜之下实行‘暴力革命’”。这表明李大钊(   )
    A .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 总结了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C . 主张俄国的革命道路完全适应中国 D . 革命思想亟待提升
  • 9.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发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革命以及这一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 . 联合民众进行中国革命 B . 说明中国革命依靠的对象 C . 阐释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质 D . 联合国内外势力共同抗日
  • 10. 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稳步推进。由农业及副业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40%左右,而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1%。上述现象表明(   )
    A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C . 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 .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 11.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方,反对一派,否则将给予严惩。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
    A . 人人平等 B . 法律之上 C . 政治自由有限 D . 强调以德治国
  • 12. 16世纪,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O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谷物价格上涨5倍多,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一现象出现导致(   )
    A . 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 B . 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 C . 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 D . 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
  • 13. (2021高一下·定远期末) 1787年,美国制宪代表在制定联邦宪法时,把分权与人民的意志联系在一起,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一“重要的考虑因素”落实在(  )
    A . 总统行使权力须国会批准 B .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C .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D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14. 1945年《完全就业法案》这样描述:“所以美国人,天生就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岗位”,由此可知(   )
    A . 经济危机持续严重 B . 政府加强干预职能 C . 保障贫苦劳工利益 D . 落实天赋人权理念
  • 15. 某天,苏俄居民突然发现“商店纷纷开门营业,革命开始后多年不见踪影的食品和物品一下子冒了出来”。上述现象更有可能出现在下列那个时期(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 .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 斯大林模式时期 D . 苏联解体之后
  • 16. 1955年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介绍了中国艺术代表团在巴黎参加艺术节的情况:“在舞台上出现了来自美国、共产党中国、芬兰、波兰、东德的演员们,他们开怀畅饮,谈笑风生,好像铁幕只是薄纱一般的东西”由此可知(   )
    A . 中国并未严格执行“一边倒”政策 B . 冷战并不涉及文化领域 C . 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了解 D . 冷战局势相对缓和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材料二: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的一些工业部门中,几乎全是童工劳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童工劳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41.956万个工厂工人中有19.2887万人是在18岁以下的。1850年至1862年间,英国纺织业中14岁以下的童工,1850年是9956人,1856年是11228人,1862年是13178人……除纺织业与矿业部门外,其他行业也大量使用童工,如火柴厂、制造厂、化学工业、印花等行业。

    ——尹明明、刘长飞《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劳动》

    材料二: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各大行业、工厂之中的童工问题,已经嬗变成上海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童工的文化教育程度低,相应的降低了整个上海市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无法形成过硬的高素质的人才后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童工一多,则其后社会上势必增加许多早年衰弱而缺乏技术的劳动者,缺乏生产能力的人数增多,处处需要社会的援救,于是势必加重社会的负担。

    ——丁勇华、吕佳航《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童工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童工劳动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工问题给中国近代社会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并分析雇主雇佣童工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部分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四部分走向全球一体

    第二十六章西方文明的革新: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1789年——1914年

    第二十七章亚洲对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回应,1850年——1945年

    第二十八章非洲和大洋洲,1850年——1945年

    第二十九章西方在世界,1915——1945年

    第三十章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与世界一体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元史观的角度分析该目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编写原则,并说明依据。(分析出两条原则即可,史论结合)

  • 2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人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观点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作用。
  • 2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西线获胜后,纠集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附庸国挥师东进,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苏联人民经过顽强抵抗,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夏德军主力进犯斯大林格勒,到次年2月2日,苏联军民全歼德军主力33万人,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局。1943年7月到8月苏联人民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重大胜利,开始了全线反攻。1944年苏联收复了全部沦陷的国土。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德军在苏美英等盟国的联合打击下被迫投降。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战争爆发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卫国战争的意义。
  • 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冯玉祥,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1926年秋,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1930年,联合阎锡山等举兵反蒋,爆发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冯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5月,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后为蒋介石所迫辞职。193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是年7月,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不幸遇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玉祥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冯玉祥的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