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54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   )
    A . 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 . 打击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 C . 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 . 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
  • 2.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 .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 3.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有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说明唐宋时期(   )
    A .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 4. 儒家思想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五伦”,其传统顺序是以“君臣之义”为首。明末有学者提出“夫妇之别”应置于五伦之首,亦有人认为“朋友者,五伦之纲也”,还有人指出“君臣以义起,以利合者也。未成乎利,未行乎义,则君臣之位未定也。”明末关于“五伦”的思辨和讨论(   )
    A .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渊源 B . 否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C . 反映了情理并重的时代主流 D . 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
  • 5.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 .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 .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 6.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A . 棉花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B . 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C .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 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
  • 7. 民国四年,依照“中国数千年来,以礼教立国……立法自必依乎礼俗”的原则修正刑法,首增“侵犯大总统罪”一章,并指出“共和之国本无君臣之名分,然而政事有从出焉,责任有攸归焉……凡以明有尊也,此关乎政体者也。”这一做法(   )
    A . 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B . 维护了革命成果 C . 隐含了复古尊君的企图 D . 发扬了优良传统
  • 8. 1931年之后许多中国历史学者的研究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傅斯年组织编写《东北史纲》,被称为 “纯学人”的顾颉刚将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历史地理、民族史以及边疆史地,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研究内容转向“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马克思主义日渐成为思想主流 B . 考古领域的新发现 C . 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 D . 社会矛盾的新变化
  • 9. 1948年2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解放区职工运动的方针……就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对于愿意继续生产下去的私人资本家则应当与之共同工作,发展生产,繁荣解放区经济”。这一观点强调要(   )
    A .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B . 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C . 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10. 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
    A . 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B . 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 . 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D . 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 11.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教堂壁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后者就从一堆泥土中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这一说法反映出(   )
    A . 希腊哲学具有鲜明的神学色彩 B . 罗马法维护了宗教权威 C . 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之源 D . 罗马法保障了民主制度
  • 12.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欧洲蔓延,连那些道德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也不能幸免。不少教士不愿去听垂死者的忏悔,将想要忏悔的人拒之门外。一些医生则运用放血等治疗方法,主张隔离疑似病例,告诫人们要在能够避风的低洼处居住。据此可知,在这场灾难的影响下(   )
    A . 教会的权威被摧毁 B . 理性平等精神得以发展 C . 来世主义广为流行 D . 近代自然科学走向繁盛
  • 13.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开斯特率先推行“导生制”。导生是指学校里的优秀学生,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导生,导生再将其传授给其他学生。一般每个导生可以管理10个学生的教学。导生制的出现反映了(   )
    A . 思想解放引起对教育重视 B . 英国民主制度保障公民权 C . 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D . 英国教育摆脱教会的影响
  • 14. 下表是关于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情况的统计表。据此可知(   )

    1624~1641年

    1660~1685年

    1689~1713年

    1714~1760年

    1760~1800年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 . 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 B .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 议会对内阁制约不断加强 D .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 15. 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举办地

    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未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奖牌榜

    1976年

    蒙特利尔

    美国、苏联等92个

    中国台湾以及28个非洲国家

    苏联

    1980年

    莫斯科

    民主德国、波兰等81个

    美国、中国等66个国家和地区

    苏联

    1984年

    洛杉矶

    罗马尼亚、中国等140个

    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

    美国

    1988年

    汉城

    苏联、中国等159个

    朝鲜等国家

    苏联

    1992年

    巴塞罗那

    美国、独联体等169个

    独联体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 B . 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 C . 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 D . 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
  • 16. 从1979年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这表明英国政府(   )
    A . 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 . 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 . 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 . 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 18.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描述与评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3年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教科书认为,新政“能否收效,还是问题”,对新政的实施并无信心。1935年的《初中复习丛书外国史》中写道:“自罗斯福总统登台,虽极力提倡蓝鹰运动,劝人民及时购买,并实行通货膨胀,解除酒禁等,其于恢复经济繁荣,仍无甚大效果。”

    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写道:“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大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作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首次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下册)》中。这套教科书对新政如是说: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是,它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开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

    ——摘编自杨梅《百年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阶段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描述与评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不同阶段教科书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描述与评价形成的原因。
    3. (3)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教科书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描述与评价变化的认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面对西学的传播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这种势能的强大使得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变得异常艰难,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也要感谢这种传统势能的强大。一是因为冲突才有了论争,一次次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让更多的中国人增强了文化甄别和选择的能力。二是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假如没有抗争,那必将使中国抛弃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陷入“全盘西化”的泥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因为西方文化的输入而被不断地放大,并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了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省”到“自悟”,从“盲目”到“理性”的心路历程,开始了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不懈探索。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从而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尹德树《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 2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7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对随行的记者发表非正式谈话,透漏他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作风的政策”,声称美国在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要强调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跳跃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和负责。尼克松的关岛谈话立即引起各方不同的反响。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曼斯菲尔德遂称这次谈话为“尼克松主义”。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的影响。
  • 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姜尚基于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在尊尚周礼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主张国家治理“与时变,与俗化”。他既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做好表率作用,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他还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利用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的地理便利,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与列国通商,所产衣履冠带供应天下,鱼盐运销海内。《史记·管晏列传》评价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据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