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距今约 1万年以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有:(   )

    ①河姆渡文化 ②良渚文化 ③龙山文化 ④姜寨遗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2. 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列下列水利工程: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灵渠 ④江南河(   )
    A . ①③④② B . ④③②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③①④
  • 3. 成语“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都出自一件事情。春秋时期公子宋和子家都是郑国的公卿,在将要去见郑灵公的路上,公子宋的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来,他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等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这年夏天,公子宋带人杀死了郑灵公。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春秋时期(   )
    A . 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B . 国君对大臣的侮辱  C . 大臣对国君的失礼 D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 4.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军歌最能代表秦国的尚武精神,而尚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商鞅变法,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尚武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
    A .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B . “废井田,开阡陌” C .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 . 普遍推行县制
  • 5. 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下列观点属于该学派的是(   )
    A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 . 兼爱、非攻、尚贤 C . 不法古、不循今 D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6. 烽火连天逐白鹿秦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反秦斗争相继爆发,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
    A . 大兴土木 B . 赋役繁重 C . 法律严苛 D . 钳制思想
  • 7.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   )
    A . 增加税收 B . 恩泽贵族 C . 削弱王国势力 D . 实现民族融合
  • 8. (2020·天津)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 .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9. 某学者这样描述一场战役:“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 . 西晋和后秦 B . 西晋和前秦 C . 东晋和前秦 D . 东晋和后秦
  • 10.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宜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这体现出(   )
    A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 .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 .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D .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 11.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 . 篆书 B . 隶书 C . 草书 D . 行书
  • 12. 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 . 公元9世纪中期 B . 公元9世纪末期 C . 公元10世纪初期 D . 公元10世纪中期
  • 13.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 .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 .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 .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14. 下列少数民族中,其首领未接受唐朝册封的是( )

    ①东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族粟末部      ④西突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5.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朝慧能《坛经》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据表格内容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A . 冲击了儒学地位 B . 受到儒学的批判 C . 呈现本土化 D . 日趋世俗化
  • 16. 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这位抗金名将,却不是战死于抗敌战争的沙场,而是冤死于本朝人的诬陷和屠刀。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而宋高宗杀岳飞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初年什么制度设计有关。 (   )
    A . 不抑兼并 B . 转运使制度 C . 外重内轻 D . 崇文抑武
  • 17. 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商鞅变法 C . 庆历新政 D . 光武中兴
  • 18. 历史上有胡人无百年国运的说法,乍看以为只要是胡人建立的国家,国祚只能存在不到一百年。但辽的国运达120年,只换了9个皇帝,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都很长,这是因为实行(     )的办法进行治理。
    A . 郡国并行制 B . 蕃汉分治制度 C . 猛安谋克制度 D . 行省制度
  • 19.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去给紫禁城祝寿,去北京城赏个秋”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的首选。北京成为王朝都城开始于下列哪个朝代(   )
    A . B . C . 西夏 D . 元朝
  • 20. 元代的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而且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也都属于它的辖区,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 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 21. 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 . 黄巢起义 B . 澶渊之盟 C . 宋夏和议 D . 靖康之变
  • 22. 宋人为了画出写实的老虎,会一个人到深山里面,在树上搭一个可以容身的空间栖居,观察老虎的走动、生活、搏斗,通过这样冒险的行为,达成画作中“真实”的一笔。这份自然而然的“求真”,是宋朝独有的审美情趣。这反映了宋朝(   )
    A . 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 . 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 .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 .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 23. 以下关于明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对当地首领封授官号        ④设置宣慰司管理该地区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 24.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自是,内阁权日重……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内阁(   )
    A . 设置的目的为防范六部专权 B . 地位变化取决于君权的需求 C . 只做顾问,无权接触军国大事 D .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25.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 18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 B . 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 C . 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 D . 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
  • 26.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这一思想(   )
    A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 .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27.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②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A . ②①④③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③④①
  • 28. (2017·江苏)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贫富不均 B . 莠民作乱 C . 民性懦弱 D . 吏治败坏
  • 29. (2017·海南)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A .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30. 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 金田起义 B . 永安突围 C . 天京变乱 D . 三河大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积淀。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该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 32.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 (1) 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进步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认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至宋代儒家学者学术风格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体现了“新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