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18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10-12 浏览次数:9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6分)
  • 1.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 .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 . 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 C . 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 . 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 2. 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   )
    A . 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 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 C . 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3. 下表是部分历史文献对“司隶校尉”职的记载,从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   )

    《汉书》

    “司隶校尉,周官”刘昭注曰:“周无司隶,岂即司寇乎”

    《汉百官公卿表》

    “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滑

    唐《通典》

    “司隶校尉”掌五隶之法,

    《后汉书》

    建武元年,拜(宣秉)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明年,迁司隶校尉

    《汉仪》

    “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候、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

    A . 司隶校尉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 . 维护地方治安是司隶校尉的唯一职责 C . 两汉时司隶校尉的职权地位有所提升 D . 两汉时期司隶校尉位列三公地位崇高
  • 4.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秦汉“三公九卿”发展到隋唐“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
    A . 部门数量精减,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 . 三省制度下大臣共议可以集思广益 C . 官僚机构家国同构色彩逐渐弱化 D . 六部隶属于皇帝,避免宰相专权
  • 5. 《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于宋神宗露出专断的苗头,富弼直接批评皇帝:“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由此可知宋代(   )
    A . 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 . 权力结构有所制衡 C . 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 . 君臣协商得以实现
  • 6. 明朝地方上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前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 .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 .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 7. 表1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科举制(   )

    表1

    类别

    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

    乡试中的排名

    每提高10%

    增加3%

    考取举人的年龄

    每增加一年

    下降8%

    A . 选拔标准公平公正 B . 立足提高官员素质 C . 加强社会的流动性 D . 任用官员不重资历
  • 8. 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B . 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C . 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D . 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
    A . 贸易主权 B . 司法主权 C . 关税自主权 D . 外交主权
  • 10. 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
    A . 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B . 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 . 否定了三纲五常传统观念 D . 终止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 11. 中国近代第一个留美博士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曾说,太平天国革命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这主要体现在(   )
    A . 建立了太平天国新政权 B . 提出了《资政新篇》 C .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 引进了西方先进机器
  • 12. 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 . 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 . 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 . 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 . 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 13. 甲午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大量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质疑克里曼的报道。清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这一差异本质上反映了(   )
    A . 日美在侵华问题上相互勾结 B . 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C . 清政府消极避战的军事策略 D . 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
  • 14. 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C .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 .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 15. 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
    A . 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B . 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C . 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 . 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 16. 1900年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兴起,这些带有明显乌托邦色彩的小说,其名称多以“新”为开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陆士谔的《新中国》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意在营造维新变法氛围 B . 掀起了文学改良的浪潮 C . 契合了救亡的时代主题 D .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 17. 下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D .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 18. (2020高一上·青铜峡期末)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曾对袁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        )
    A . 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利益 B . 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 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 D . 段祺瑞等信奉三民主义
  • 19. (2020高三上·合肥月考)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    )
    A .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    B .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    C . 说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D .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
  • 20. (2020高一下·深圳月考) 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 .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 21. (2021高一下·乐山开学考) 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 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B . 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 . 在探索中已走向成熟 D . 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
  • 22. 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武汉,进兵豫赣,……得助于农民群众者,实为至多参与材料中这次军事行动的军队应该是(   )
    A . 武昌新军 B . 国民革命军        C . 工农红军 D . 晋冀鲁豫解放军
  • 23. (2020高一上·漠河期末) 1937年,英国记者贝特兰在书中写道:“‘特区’与以前的‘苏区’相比,发生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在政治上,这种变化体现为各个阶层现在都有权选举并参加政府。不再歧视地主,也不没收他们的财产。”当时“特区”实行的政策 (    )
    A .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D . 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力量
  • 24. 下表是1938年前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两人(   )

    何应钦

    “我之国情,如国土、人口、物资、地形等皆有利于消耗”

    李宗仁

    “吾人必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

    A . 承认中国抗战具有长期性 B . 对中国抗战前景持悲观态度 C . 重在动员全民族联合抗日 D . 揭示中国抗战处于劣势地位
  • 25. 下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四次大会战的大致地理位置。以下结合史实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处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 ②处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作战的胜利 C . ③处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 . ④处会战中八路军三个师都积极参加了正面作战
  • 26. 1949年3月,党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这说明(   )
    A . 土地改革实施的迫切需要 B . 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变 C . 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D . 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 27.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报刊《人文历史》在某期中载有一文,其标题为“□□□□——以战促和,古都新生”。据此判断,该文章的主标题应该是(   )
    A . 淮海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渡江战役 D . 辽沈战役
  • 28.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A .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B .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 . 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D .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29.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毛主席的讲话意在强调(   )
    A . 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 . 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 建立现代法治制度
  • 3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意义非凡。该宪法体现的原则有(   )
    A . 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 B . 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 C . 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 D .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 31. 邓小平在1980年谈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此言论意在(   )
    A . 说明“文革”破坏了民主与法制 B .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 强调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D . 为改革开放做政策准备
  • 32.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香港回归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是(   )
    A .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C .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D .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33. 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 . 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 . 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 C . 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 “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二、材料阅读题题(本题包括2题。共34分)
  • 34.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1911 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倡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都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材料三:下表是澳门 1999年与2018年各项经济指标对比。

    时间

    1999年

    2018年

    生产总值(亿)

    473

    4403

    人均生产总值(元)

    121363

    673481

    失业率(%)

    6.5

    1.8

    免签待遇(个)

    3

    144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进行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澳门20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4)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 3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二条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第四条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

    材料三: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摘自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