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流市实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总12题,每题4分,共48分)
  • 1.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 .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C .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 2. 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
    A . 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B . 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 . 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D . 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 3. 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
    A . 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 B . “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 C . “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 D . “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
  • 4. (2019高二上·大理期中)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B .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C .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 5. 如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 .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 .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 .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 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以上陈旭麓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B . “中体西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 C . “中体西用”是当时条件下的最好选择 D . “中体”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 7. 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B . 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C .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D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8. 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普罗塔哥拉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
    A .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B .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 人们心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 D . 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9. 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 .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 . 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C . 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 . 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 10.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 . 强化专制统治 B . 巩固君主立宪   C . 促进信仰自由 D . 落实《权利法案》
  • 11. 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
    A .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 . 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 . 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D . 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 12.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
    A .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C .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D .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二、非选择题(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觏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一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一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 《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料二: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财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财富观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主要内容。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财富观的新变化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土壤,并不是文艺复兴的唯一因素。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历史的新时期在意大利表现为文艺复兴,在德国却表现为宗教改革。其重要原因是,德国处于分裂的状态,罗马天主教廷对它进行残酷的剥削,教廷的丑恶行径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廷与德国的矛盾是民族性质的矛盾,所以德国民族的觉醒和反抗就表现为宗教改革的形式。还有一例,有的国家如中国在晚明时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既没有文艺复兴,也没发生什么宗教改革。什么原因呢?国情不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腐朽昏庸,他们非但不能去建设新的文化,甚至对已经破土而出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还进行扼杀,实行闭关政策。

    —— 摘编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依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