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学情检测考前热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7 浏览次数:9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楚国立国三百余年来,疆域不小,贵族众多,这些贵族常常侵吞国家土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在面对外敌时却袖手旁观。因此,楚武王(BC740—BC690)在位时直接任命县级督抚,县内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管理。楚武王此举意在(    )
    A . 彰显君主专制 B . 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 . 加强中央权力 D . 调整中央行政制度
  • 2. 中国古代文官章服采用飞鸟图形,不仅象征其文采,且寓示文官集团实为天子羽翼;武官章服图形使用走兽,不仅象征其猛鸷,且寓示他们实为天子爪牙。中国古代章服的设计意在(    )
    A . 深化君臣一体的政治意识 B . 强调等级鲜明的身份制度 C . 规范文武官员着装行为 D .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3. 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大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
    A . 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 . 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 . 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 4. (2021·全国甲卷)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 5. 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 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 .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6. (2021·全国甲卷)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 .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 7. 19世纪70年代,《循环日报》发表了《倡设日报小引》,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主张,接着又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等宣扬革新自救的文章。这说明《循环日报》(    )
    A . 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 B . 成为推进维新变法的舆论阵地 C . 引导民众参与政治 D . 配合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 8. 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    )

    A . 革命形势任重道远 B . 袁世凯的复辟违背民意 C . 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9. (2021·全国乙卷)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 .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 10. 1947年5月,南京的大学生发起增加一倍公费补贴的请愿,因远超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而被拒绝。请愿遂演变为示威,在中共的领导和动员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抗争运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说明(    )
    A .   国统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B . 国民党政府潜伏失败危机 C . 解放战争已具备反攻条件 D . 共产党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 11.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 .   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 . 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 .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 . 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 12. 棉花贸易的衰退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港脚贸易恐慌中最重要的方面。1821年从伦敦运来孟加拉棉24558担,这真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的辗转腾揶,体大量轻运输不易的孟加拉棉包不是直接运到中国,而是兜了一个大圈,运到英国后再转运中国使得成本大增。由此可以得出,棉花贸易衰退的原因是(    )
    A . 垄断公司控制 B . 供求比例失衡 C . 经营方式不当 D . 世界市场形成
  • 13. 西欧“原初现代化”时期的重要表现之一为现代意识的兴起,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四场运动,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精神实质却一以贯之。这四场运动(    )
    A . 培养新的认知手段和思维逻辑 B . 推动人类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 C . 促使人在政治生活中理性选择 D . 形成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
  • 14. 如表为经济危机的新旧形态对照表,下面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

    古典形态的危机

    新式危机

    歉收和粮食危机

    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

    供给不足引起粮食价格上涨

    供给过剩引起价格体系的崩溃

    地域的、一国的规模

    全国规模、世界规模

    没有周期性的特点

    显示了周期性的特点

    饥馑和死亡率的上升

    破产和失业率的增加

    A . 古典形态危机远没有新式危机造成的危害大 B . 两种危机引发的机制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 两种危机都会造成经济领域价格体系的崩溃 D . 新式危机是在工业革命开始后才会频繁发生
  •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
    A . 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做铺垫 C . 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 . 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 16. 阅读如表,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1974年

    联合国大会第29届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提议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1980年

    第十一届特别联大提议举行“关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的全球谈判”,由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阻扰未果

    A .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 全球化进程中的合作与冲突 C .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 世界经济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于防卫家户的心理需求,人们祈盼有专门的神能够驱灾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因此门神成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最流行、最实用的守护神之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在门上饰以某种物品可以挡邪祟的侵入,如艾草、桃符、春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门神形象逐渐诞生,宋代的门神常作武将装扮,贴在门之左右扉,但这对“披甲持钺”的将军并没有姓名。

    ——摘编自王隽《从凌烟阁功巨像到门神画》等

    材料二:在明朝之前的门神都是由神仙充当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将领,在明代登上了门神的舞台。秦琼、尉迟恭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所以更加被人们喜爱。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中的“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提到了秦琼、尉迟恭担任门神的故事。此外,后世皇帝希望树立以秦琼、尉迟恭为代表的忠君爱国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以前只能用“鬼神”思想解释的问题逐步发展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门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失业”了。

    ——孙畅《中国门神形象的文化流变》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门神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当今社会,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贴门神的现象,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并没有完全模仿西方工业文明的做法。1869年实行奉还版籍的改革,实际上是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地方“治权”奉还中央政府。地税改革规定,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自由择业、自由迁徙;地税一律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额为地价的3%;一律缴纳货币等。明治政府让一切地租制度仍旧按幕府时期处理,征收最高额地租税,一般占农民收获的60%—70%。明治政府的地税改革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只收租佃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地主阵营不断扩大。自耕农、佃农、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这便直接造成日本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强烈地刺激着统治阶级疯狂地从事对外扩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地制改革的举措。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地制改革的影响。
  • 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中山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建成后的中山陵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还高90多米。中山陵的空间布局呈钟形,体现警钟长鸣、唤醒国人的政治寓意。墓后第一层为水泥步道,第二层植有广玉兰等,为游人休憩之所。与古代帝王陵寝锁闭于高墙密林之中不同,国民党人将中山陵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纪念空间,也将负载整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中山陵的衬饰文字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

    ——摘编自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山陵选址于南京紫金山的深意。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山陵体现的历史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