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8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国”字在甲骨文中为“ (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西周金文中写作“ ” “ ”,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
    A . 商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 . 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 . 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 D . 商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 2. 汉初,盐铁任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不问其余。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这一提议是为了(    )
    A . 发展商品经济 B . 抑制豪强兼并 C . 应对财政困境 D . 满足帝王嗜好
  • 3. 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 . 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 . 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 . 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 . 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4.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的综合。而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了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 . 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 . 印刷术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D . 宋元时中国科技高度发达
  • 5. 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    )
    A . 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 .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 . 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 . 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 . 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 . 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 . 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 . 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 7. 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 B . 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 D .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 8. 英国女作家罗安逸在其游记《中国:机遇和变革》中写道:“他们(浙江省兰溪村乡民)头上仍然还留着辫子,并不理解为何要抛弃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对政治他们丝毫不感兴趣,虽然也曾听说大清国已经变成民国,可这似乎对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 . 没有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B . 只是精英阶层的政治革命 C . 缺乏广泛的社会动员性 D . 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 9. 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发起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生产的热忱。1943年毛主席接见杜林森时说:“你一天开荒六亩多地,功劳很大…我看你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旨在完成农业生产的自给 B . 兼顾经济发展与政治斗争 C . 工作重心转向反抗国民党 D . 实现了边区经济自给自足
  • 10.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
    A .   是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B . 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C . 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 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 11. 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公民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并且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
    A .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 .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 . 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 D .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 12. 卢梭认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他提出的“结合的形式”实际上是(    )
    A . 通过投票来表达公共意志 B . 推翻现有的封建专制制度 C . 结成平等自由的契约国家 D .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13. (2020·唐山模拟) 187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 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 B . 宪法赋予了总统较大实权 C . 保皇派取得政治上的巨大优势 D . 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 14. (2021·陕西三模)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是(   )
    A . 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 B .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 . 关注民生,安抚民众 D . 使美国杜绝了经济危机
  • 15. 对苏联经济一直没有从外延式增长(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靠技术进步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苏联领导人极不重视科技创新 B .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 . 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D . 美苏争霸阻碍各行业科技创新
  • 16. 1949年11月,美国组织美、英、法、日等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83年美国成立“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其唯一职责就是对苏联获取技术的行动进行跟踪,了解苏联的经济需求。两个“委员会”实质上是(    )
    A .   冷战向经济科技领域的延伸 B . 对西欧进行经济控制的工具 C . 维护美国经济垄断地位的手段 D . 对社会主义实行禁运的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的成因。
  • 18. 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产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棉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制成的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1720—1721年英国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度棉布进口。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1764年,J•哈格里夫斯夫妇制成以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的手摇纺纱机。这种纺纱机尽管仍然采用人力,却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珍妮机”纺出的纱质量也较好,因此,其渐渐流传开来了。“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和创新技术的革新。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的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1. (1) 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棉布在英国市场畅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珍妮纺纱机如何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3. (3) 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英国对待印度棉布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其经济要素。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涌现出无数的时代英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还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的科学家。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100名“改革先锋”,这其中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刘永好、“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马化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有“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许崇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郑德荣;有“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时代与英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阐述史论结合)

  • 20. [选修1:历史上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年,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 21.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加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

    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在1947年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肢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

    ——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影响。
  • 2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闽学四贤”是上承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下创闽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批判地继承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福建在宋代以来,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之称。这固然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所致,但与“闽学四贤”创立闽学及其学术教育实践,吸引众多学者不远万里入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广泛建立书院,聚徒讲学,对推动教育的下移和中国书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闽学四贤”尚习行讲义气,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两宋民族矛盾尖锐的当下,他们都力主抗金并积极宣传,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彰显出深沉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随着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注: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

    ——摘编自胡凤俤《试论延平四贤称谓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与影响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闽学四贤”开创闽学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闽学四贤”的重要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