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13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uǐ)    拘(ní)     干(hé)     精竭虑(dān) B . (tiè)    临(lì)      育(bǔ)     惟妙惟(xiào) C . (yè)    飞(cuàn)    狭(yì)     呱坠地(gū) D . 婷(pīng)   恶(zēng)   意(qiè)    咬文字(jué)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帐蓬    破天荒    翻来覆去    金榜题名 B . 眷顾    橄榄枝    气冲宵汉    焕然一新 C . 取缔    试金石    力挽狂澜    相形见绌 D . 妨碍    答辨会    蔚然成风    熠熠生辉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部影片里的阵阵炮火声如雷贯耳 , 我甚至感觉自己的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B . 如果你在阅读《儒林外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定会鼎力相助 , 毫不惜力。 C . 面对记者提问,外交部长王毅“金句”频出,侃侃而谈 , 尽显大国外长风范。 D . 中小学运动会上,选手们你追我赶又相敬如宾 , 彰显了历下学子的蓬勃朝气。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全民健康中发扬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 . 为了将党史教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将启动“红心向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C . 民族企业能否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是其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肯定的关键。 D . 想成功就必须摒弃“差不多”思想,因为这种思想让人流于庸俗,止于肤浅。
  • 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于读书,_____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社会学也好,____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挠的精神,____有收益。否则,尽管你“读书破万卷”,充其量也不过是____的“半瓶醋”而已。

    A . 不管  都要  就能  一塌糊涂 B . 不仅  只要  就能  一知半解 C . 不仅  只要  才能  一塌糊涂 D . 不管  都要  才能  一知半解
  •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纪传体通史。 B . “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和“布衣之怒”中的“布衣”,都指平民。 C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谪”“贬”也有此意。 D .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以火炙烤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汗青”,后指史册。
二、课内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所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开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出心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其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单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 C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D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所欲有甚生者      此所谓战胜朝廷 B . 得之生            入无法家拂士 C . 呼尔与之          面山 D . 身死而不受      士卒多用者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义”放在首位。 B . 文章开篇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 . “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 . 文章运用精彩的排比,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
三、课外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公明宣求学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 , 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注释】①公明宣:春秋时鲁国人,跟随曾子学习。②而:你。③参:曾子,名参。④说:同“悦”,悦服,从心里佩服。⑤其学而已:我的学习也不过如此。

    1. (1)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宣 见 夫 子 居 朝 廷 严 临 下 而 不 毁 伤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

    3. (3)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公明宜受到曾子赞赏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个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 (1) 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在淮上与阔别十年的故人再次重逢的情景。 B . 从题目中“喜”字可以看出,全诗始终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C . 尾联以“淮上有秋山”作答,含蓄深沉,令人回味。 D . 诗歌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概括,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2. (2)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句的妙处。
五、句子默写
  • 10.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2)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3)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4)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5. (5)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6) 《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句子是:
    7. (7) 人们常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来表达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六、名著阅读
  • 11.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乙]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1) 上面两个文段出自《》,讲述的是(人名)求学期间的心理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促使他做出了重要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
    2. (2) 请从下列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联系具体情节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

      [示例]范爱农受到轻蔑、排斥和迫害,甚至靠教小学生糊口,但始终追求自由和进步。

      A.唐僧《西游记》    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七、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考试焦虑会影响你的记忆吗

    ①“坐在考场里,我感到分外紧张,不自觉捏紧的手心里满是冷汗。当我拿到试卷,我无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大脑一片茫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考试焦虑。大多数人认为考试焦虑会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在记忆力方面。那么考试焦虑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吗?

    ②通常情况下人们完成一项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让自己努力思考并调动大脑中的记忆等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然而焦虑情绪会大量占用人们本就有限的精力,成为我们考试过程中的绊脚石。虽然如此,我国心理学研究者陈顺森等人进行的一项针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却得到了有趣的结果。

    ③研究者招募若干学生填写了有关考试焦虑的量表,通过这一量表的得分,筛选出了三组学生,即具有高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和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随后,研究者邀请这三组学生完成一项在电脑上进行的记忆测试,最后发现:表现最好的并不是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而是具有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那一组。

    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呢?这就要先从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说起。

    ⑤有调查研究显示,考生对于“担心考糟了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项的焦虑程度是最高的。因为如果失败就辜负了父母亲朋的期望,巨大的心理压力使焦虑随之产生。同时对于个人来说,考试被看作一种衡量自身价值、自身能力的过程。我们开始担心失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也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⑥高等程度焦虑的学生们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境。他们产生了与任务无关的担忧,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答题效率。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具有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这一-组学生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研究者发现,中等程度的焦虑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对于学习的“警觉”,相比于没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避免产生错误,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⑦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考试焦虑并不一定是考场上的绊脚石。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记忆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⑧因此当我们被焦虑缠绕感到心慌意乱时,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恐惧,与它“和解”。在考场上与焦虑化敌为友,借它的一臂之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1. (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然而焦虑情绪会大量占用人们本就有限的精力,成为我们考试这程中的绊脚石。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项是(   )
      A . 本文按逻辑顺序说明了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记忆力。 B . 第④段承接上文出人意料的研究结果,引出下文对考试焦虑产生原因的说明。 C . 第⑧段“和解”在这里指人们可以与考试焦虑化敌为友,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D . 据心理学研究者陈顺森等人研究发现,考试时表现最好的是几乎没有焦虑的学生。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次投稿

    陈忠实

    ①背着一周的粗粮馍馍,我从乡下跑到几十里远的城里去念书,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不见油星儿,顶奢侈的时候是买一点儿杂拌咸莱;穿衣自然更无从讲究了,从夏到冬,单棉衣裤以及鞋袜,全部出自母亲的双手,面对穿着别致的城市学生,我无法不“顾影自卑”。说实话,由此引起的心理压抑,甚至比难以下咽的粗粮以及单薄的棉衣遮御不住的寒冷更使我难以忍受。

    ②在这种处处使人感到困窘的生活里,我却喜欢文学了;而喜欢文学,在一般同学的眼里,往往是被看作极浪漫的人的极富浪漫色彩的事。

    ③新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姓车,刚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第一次作文课,他让学生们自拟题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来劲儿了,就把过去写在小本上的两首诗翻出来,修改一番,抄到作文本上。我自以为那两首诗是杰出的,会震一下的。我萌生了企盼,企盼着我的作文本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这样的一次机会,正朝我走来了。

    ④车老师抱着厚厚一摞作文本走上讲台,我的心无端地慌跳起来。然而45分钟过去,要宣读的范文都宣读过了,甚至连某个同学作文里一两句生动的句子也被摘引出来表扬了,那些令人发笑的错句病句以及因为一个错别字而致使语句含义全变的笑料也被点出来了,可终究没有提及我的那两首诗,我的心里寂寒起来。离下课只剩下几分钟时,作文本发到我的手中。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车老师用红墨水写下的评语,倒有不少好话。而末尾却悬下一句:“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

    ⑤我愈想愈觉得不是味儿,愈觉不是味儿愈不能忍受。况且,车老师给我的作文没有打分!我觉得受了屈再。好容易挨到下课,我拿着作文本赶到车老师的房子门口,看见车老师正在木架上的脸盆里洗手。他偏过头问:“什么事?”我扬起作文本:“这句‘要自己独立写作’我不明白,请你解释一下。”车老师扔下毛巾,说:“那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自己独立写作。”他冷峻地瞅着我。冷峻的眼里有自以为是的得意,也有对我的轻蔑的嘲弄,更混含着被冒犯了的愠怒。

    ⑥我急了:“凭什么说我抄别人的?”

    ⑦他冷静地说:“不需要凭证。”

    ⑧我气得说不出话……

    ⑨于是,我突然想到我的粗布衣裤的丑笨,想到我和那些上不起伙的乡村学生围蹲在开水龙头旁时的窝囊,就凭这些瞧不起我吗?就凭这些判断我不能写出诗来吗?我失控了,一把从作文本上撕下那两首诗,再撕下他用红色墨水写下的评语。然后一转身,不辞而别。

    ⑩打这以后,车老师的语文课上,我对于他的提问从不举手,他也不点我的名要我回答问题,校园里或校外碰见时,我就远远地避开。

    ⑪又一次作文课,又一次自选作文。我写下我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名曰《桃园风波》,随之又是作文评讲,车老师仍然没有提到我的作文,于好于劣都不曾提及,我心底里的火又死灰复燃。作文本发下来,揭到末尾的评语栏,连篇的好话竟然写下两页作文纸,最后的得分栏里,有一个神采飞扬的“5”字,在“5”宇的右上方,又加了一个“+”号,这就是说,比满分还要满了!

    ⑫既然有如此好的评语和“5+”的高分,为什么在评讲时不提我一句呢?他大约意识到小视“乡下人”的难堪了,我这样猜想,心里也就膨胀了愉悦和报复,这下该有凭证证明前头那场说不清的冤案了吧?

    ⑬僵局继续着。

    ⑭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是夜间降落的,校园里一片白。我正在扫雪,有人拍我的肩膀,一扬头,是车老师。他笑着。在我看来,他笑得很不自然。他说:“跟我到语文教研室去一下。”我心里疑虑重重,又有什么麻烦了?

    ⑮走出蓝球场。车考师的一只胳膊搭到我肩上了,我的心猛地一震,慌得手足无措了。那只胳膊从我的右肩绕过脖颈,就搂住我的左肩。这样一个超级亲昵友好的举动,顿然冰释了我心头的疑虑,却更使我局促不安。

    ⑯老师从他的抽屉里取出我的作文本:“我想把你的这篇作品《堤》投给《延河》。你知道吗?《延河》杂志?”

    ⑰啊!真是大喜过望,我不知该说什么了。

    ⑱“我已经把错别字改正了,有些句子也经改了。”车者师说,“你看,修改得合不合?”说着又搂住我的肩头,搂得离他更近了,指着被他修改过的字句一一征询我的意见。我连忙点头,说修改得都很合适。其实,我连一句也没听清楚。

    ⑲他又说:“我看你的字儿不太硬气,学习也忙。就由我来抄写投寄。”

    ⑳我那时还不知道投稿,第一次听说了《延河》。多年以后,当我走进《延河》编辑部的大门深宅,并且在《延河》上发表作品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到车老师曾为我抄写投寄的第一篇稿。

    ㉑这天傍晚,我破例坐在书案前,心里怎么也稳定不下来。我感到愧悔,想哭,却又说不清是什么情绪。

    ㉒第二天的语文课,车老师的课前提问一出,我就举起了左手,为了我的可憎的狭隘而举起了忏悔的手,向车老师投诚……他一眼就看见了,欣喜地指定我回答。我站起来,却说不出话,喉头哽塞了棉花似的。自动举手而又回答不出来,后排的同学哄笑起来。我窘急中又涌出眼泪来。

    ㉓后来,车老师调回甘肃了。当我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处女作的时候,我想到了车老师。我应该寄一份报纸去,去慰藉被我冒犯过的那颗美好的心!当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时,我在开着给朋友们赠书的名单时又想到车老师,然而终不得音讯,这债就依然拖欠着。

    ㉔经过多少年的动乱,我的车老师不知尚在人间否?我却始终忘不了那淳厚的陇东口音。

    (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陈忠实(1942-2016):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我”与车老师交往的几件事及对他的态度变化。

      ①车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写作,我企盼得到认可;

      ③第一篇小说得到车老师赞赏。我膨胀了愉悦和报复;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但终究没有提及我的那两首诗,我的心里寂寒起来。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⑱段画线句。

      说着又搂住我的肩头,搂得离他更近了,指着被他修改过的字句一一征询我的意见。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㉓段画线句“我应该寄一份报纸去,去慰籍被我冒犯过的那颗美好的心”的理解。
    4. (4)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八、作文
  • 14. 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们的心,近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