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1-09-26 浏览次数:9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6九上·江津月考)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树根“变”根雕 B . 葡萄“变”美酒 C . 玉石“变”印章 D . 机器人“变”形
  • 2.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 引燃酒精灯 B . 闻气味 C . 滴加蒸馏水 D . 装入氧化铜粉末
  • 3. (2019·沙坪坝模拟) 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 . 冷水浸泡 B . 加热煎制 C . 箅渣取液 D . 灌装保存
  • 4.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 . 自来水澄清透明,属于纯净物 C . 给水加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 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 5. 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了原子和分子,且实现了对原子的移动和排列(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B .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 . 一滴水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在实验室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存在 D .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的,原子不能运动
  • 6. (2018九上·厦门期中)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 .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 .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 .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 7. (2020·株洲) 下列微观示意图中,黑球代表H原子,白球代表Cl原子,其中代表混合物的是( )
    A . B . C . D .
  • 8. 实验表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有0.3%的味精(谷氨酸钠)分解产生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但焦谷氨酸钠没有鲜味,会使味精鲜味丧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B . 做饭时,不宜提前加入味精,进行长时间加热 C . 谷氨酸钠受热能分解 D . 谷氨酸钠和焦谷氨酸钠化学性质相同
  • 9. (2020·苏州) 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装置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B . 该装置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C . 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 D . 自来水经过该装置后可得蒸馏水
  • 10. (2016九上·北京月考)

    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①③④⑥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⑤⑥
  • 11. (2019九上·凤翔期中)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③②
  • 12. 蜡烛(足量)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 瓶中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 . 实验过程中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C .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D . 蜡烛熄灭原因是瓶内没有了氧气
  • 1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用活性炭做净水剂 B . 用氢气做火箭发动机的燃料 C . 用石墨做铅笔芯 D . 用金属铜制作导线
  • 14.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由①②③可知微粒之间有空隙 B . 由①②可知做粒的运动速率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 . 由①②③可知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D . 由①③可知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 15.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 过氧化氢→水+氧气 B .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 .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D . 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二、填空题
  • 16. 认真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的物质;③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合火焰。

      请描述镁条燃烧(如图1)的现象;其中说明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2) 如图2A处发生的变化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与B处变化不同的原因是
    3. (3) 图2中B处与图3发生的变化中都有发光、放热的现象,请你判断是否都是化学变化,说明理由。因此,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17.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水,节约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构成水的微粒是,(填名称),一个该微粒是由构成的。
    2. (2) ①如图1是电解水的装置,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能,该气体是,即为图中玻璃管(填a或b)中的气体;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

      ②若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收集到5mL气体,则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可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是mL,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变化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③如图2是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此实验说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3. (3) 分析图1。图3的变化,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水通电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

    4. (4) 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淘米水浇花 B . 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 使用节水龙头 D . 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 18.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标准不同所得分类结果也不同。

    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一:空气、海水

    类别二:水、氧气、氧化铜

    从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分为

    ①烧杯②集气瓶③锥形瓶④量筒

    能用于加热的仪器:(填序号);

    不能用于加热的仪器:(同上)。

    根据仪器能否加热来分

三、综合题
  • 19. 小明同学去九仙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如图一,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水样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2. (2) 如图2是小明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写出图2中存在的明显不正确:

      ;②

      过滤操作中发现过滤速度慢的原因是,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

    3. (3) 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 (4) 向清水中加入消毒剂,其作用是;向制得的蒸馏水中滴入肥皂水,会产生现象。由此可证明,蒸馏水为水(填软或者硬)。
    5. (5) 上述水的净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步骤是
  • 20. 根据如图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1. (1) 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一面要,细口瓶的瓶塞要在桌面上。
    2. (2)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说明一条注意事项
    3. (3) 如图C、D所示,用此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
    4. (4) C图所量液体实际体积(填大于或小于)30mL,D图称取氯化物的实际质量为g。
  • 21.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探究蜡烛、氢气燃烧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

    1. (1) 图1实验,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材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秒后取出,根据图中现象说明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蜡烛燃烧的整个过程是往环境中(填吸收或释放)热量。
    2. (2) 图2实验,点燃纯净的氢气(如图甲),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图乙实验点燃氢气后,开始时安静燃烧随即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氢气的燃烧与爆炸的反应原理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3. (3) 图3实验,如图甲,都能观察到,再如图乙会发现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根据此现象推测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与反应物的有关。
  • 22.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征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呈碱性,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氨气)。请回答:

    1. (1) 实验一: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将此溶液分别取用,先向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溶液,再将剩余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

      ①如图1所示,向上述试管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色。由此可知

      ②如图2所示向烧杯C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这一现象说明。B烧杯的作用是

    2. (2) 实验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了改进(如图3所示);

      ①分别挤出A、B胶头滴管中的浓氨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②设计A、B实验的目的是

      ③对比图2、图3实验装置,分析改进后的优点是

    3. (3)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页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发现页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
    4. (4) 实验四:丁同学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将颗粒状的碘放在湿淀粉纸上,试纸变蓝色;

      ②用玻璃棒蘸取酒精、碘酒分别滴在淀粉试纸上,滴酒精的试纸不变蓝,滴碘酒的试纸变蓝。由此可以得到关于分子的结论:

  • 23. 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具有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重要原料,氨气还能与许多酸发生反应生成铵盐(常用作化肥),因此氨气在农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 (1) 氨气的物理性质为:(至少列举三点)
    2. (2) 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上图是氨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把图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3. (3) 再列举一条氨气的化学性质
    4. (4) 氨气的用途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