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17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 1. 七年级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了,学校开展“我的学年总结”征文活动,小郑想用古诗文名句作各部分的小标题,请你从下面所给的诗文中选择恰当的诗句帮他完善提纲。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周敦颐《爱莲说》  陆游《游山西村》

    我的学年总结

    战胜小升初的煎熬,以为可以好好享受越过山岭的欣喜,却发现初中新的挑战已在眼前。

    人学很久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曾深感绝望,但咬牙挺过去,才发现绝境中总有希望。

    周围充斥着电子产品的诱惑,但我克制自己,专心学习,不受其影响。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不知不觉一年就快过去了,时光易逝,我和伙伴们努力拼搏,在各种活动中各放异彩。

    感谢老师们,是你们的无私付出和朝夕相伴,让我在这一年里茁壮成长。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活动写的开幕词(这里只呈现主体部分),请帮他修改完善。

    说起河南的传统文化,你们会首先想到什么呢?对,豫剧。豫剧(dàn)生于明,兴盛于清,蓬勃发展于新中国,可谓(yuán)远流长。经过几代豫剧艺术家和戏迷们 的不(xiè)努力,如今豫剧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一些传统剧目,如《花木兰》我《朝阳沟》等,几乎是(①),在座不少老师和同学,对其中的经典唱段,也是(②)。

    1. (1) 开幕词中有三个字这位同学拿不准怎么写,请根据语境和拼音提示,帮他填写在横线上。

      (dàn)生    (yuán)远流长    不(xiè)努力

    2. (2) 这位同学认为成语可以更简洁地表达意思,请你从所给的四个成语中选择两个,分别填入括号中,使前后语意连贯(    )
      A . 家喻户晓 B . 大庭广众 C . 信手拈来 D . 耳熟能详
三、语言表达
  • 3. 请将下面的内容组合为一副对联,张贴在“豫剧大舞台”两侧。

    ①描绘  ②百态人生  ③粉墨油彩  ④生旦净丑  ⑤演绎  ⑥缤纷面孔

    上联:,下联

  • 4. 为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豫剧进校园”志愿服务队,你跟妈妈说想报名参加,但妈妈却说:“参加这些活动有啥用?净耽误学习!”你该怎么说服妈妈?
四、综合性学习
  • 5. 演出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对豫剧唱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小郑找来了本次演出曲目的唱本片段。请你和他一起探究:豫剧唱词有哪些特点?

    刘大号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国,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恁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

    (《花木兰》

    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漫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

    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好像是珍珠倒卷帘。

    小野兔东蹦西跑穿山跳堰,

    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

    (《朝阳沟》)

    在途中我只把嫂嫂埋怨,

    为弟我起解时你躲到那边。

    小金哥和玉妮儿难得相见,

    叔侄们再不能一块去玩。

    再不能到中岳庙里把戏看,

    再不能少林寺里看打拳,

    再不能够摘酸枣把嵩山上,

    再不能摸螃蟹到黑龙潭。

    (《卷席筒》)

五、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在厨房写作

    林松果

    ①这是一间由封闭阳台改建成的厨房,四五平方米的小小空间,安置了水池、灶台和料理台,只剩下一点点空隙,连张桌子都放不下。在南京这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公寓楼里,75平米的两居室挤着三代五口人。局促是常态。时年56岁的外婆杨本芬,很多时间都待在这间厨房里,忙活一日三餐。寻常日子里,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汤在炉子上滚沸,抽油烟机在轰鸣。

    ②地就在一张矮凳上坐下,拿一张高凳当桌子,在一沓白纸上,开始写文章。

    ③第一页纸,她写她的母亲:“下了几天的雨,洛阳安良街的屋檐下满是积水。一个5岁的小女孩光着脚丫,裤管卷得老高,转着圈踩水玩……”这是1919年,女孩名叫秋园,是杨本芬的母亲,真名叫梁秋芳。

    ④在此之前,杨本芬从未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写什么、怎么写,完全依凭感觉。她种过田,切过草药,当过会计和县城运输公司的职员。1995年前后,她从南昌到南京,帮二女儿章红照顾刚出生的孩子。

    ⑤那段时间,她读到一些作家写母亲的文章,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写:“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她真的来过这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⑥于是她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母亲,写一家人的经历。写20世纪,他们一家人像水中的浮木,在中南腹地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她所见的那些邻人的生死。

    ⑦没有所谓“写不出来”的痛苦,只要一拿起笔,回忆就源源不断地从她脑中流淌出来。她常常是做着菜,突然就想起很多细节,然后马上记在纸上。但另一种痛苦在于,记忆里有太多伤心事,有时还没写几行字,纸就已经湿透了。

    ⑧这个过程持续了两年,她写完10万多字,稿纸约有8斤重,其中一些是眼泪的重量。

    ⑨杨本芬的二女儿章红是位作家,她把妈妈的文字录入电脑,在天涯论坛上连载,取名《妈妈的回忆录》。2020年6月,在作品完成17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名为《秋园》。书里的主人公真正是历史的尘埃。千百年来,历史里有无数这样的尘埃。他们被历史和时代裹挟,但一样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⑩即使在挣扎求生的境地里,杨本芬都在尽全力读书。她的三个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全部考上了大学。

    ⑪20世纪70年代的小县城里,书籍稀少而珍贵。杨本芬一边在运输公司上班,一边做繁重的家务,还在这间隙里抄书。为了得到一本书,往往要想很多办法“巴结”人家—帮别人绣鞋垫,请人家吃饭,甚至把家里的鸡杀了招待对方。

    ⑫入夜,运输公司的宿舍里,杨本芬的小房间热闹起来。那时候没有电视,邻居、同事,都聚在她家听她讲故事。杨本芬看书过目不忘,她给大家讲《聊斋》《镜花缘》和《红岩》,也讲国外的经典,比如她最爱的《安娜·卡列尼娜》《三个火枪手》。看了什么,她就讲什么。

    ⑬那时候是真穷,每个月都“月光”。但他们总想在节俭之上,有些别的生活体验。一次,杨本芬决定带孩子们去看电影,找遍每个角落,左算右算还差两角钱,最后找邻居借了钱,一家人高高兴兴去看了电影。

    ⑭后来三个孩子已经或将要到外地念大学,工资实在不够花,杨本芬夫妻俩开始在工作之余养猪,但报刊征订表发下来,他们还是让章红想订什么杂志就随便订。

    ⑮章红认为,母亲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关乎文学,更关乎道德与善良。她小学的一天,县城一个照相馆的年轻人被抄家了,理由是“生活方式腐化堕落”。邻居们看完热闹回来,议论纷纷,都说那人有多腐化堕落,有钱买饼干,买了还忘记吃。章红一听,非常惊讶,连饼干都忘了吃!

    ⑯杨本芬没去看热闹,自言自语了一句:“这有什么呢?一个单身汉,容易肚子饿,备了一点儿饼干又忘记吃完……”

    ⑰章红后来回忆道:“小孩子是很容易被外界塑造的,听到别人对一件事情怎么看,她就记在脑子里。听到我妈这么说,我才知道原来这件事也可以有另一种看法。我的叛逆和独立思考,可能由此启蒙。”

    ⑱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章红仍然记得这件小事。她知道母亲不是一个反叛者,反而一生都很顺从。母亲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秉持的是直觉与人性。

    ⑲《秋园》一书的折页上,写着一句介绍:“妈妈和我”的故事,写尽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和美好。

    ⑳但如果把时间拉得再长一些,实际上不是两代,从秋园算起,这个家族已经有四代女性。这个家族的第四代,26岁的女孩秋秋,远在大洋彼岸,做一份最现代的工作。家族里一代代女性的历史像树根,像蜿蜒的长城,为她阻挡漂泊感的入侵,让她无论何时都有在大地上行走的勇气。

    (选自《读者》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详细介绍外婆写作的厨房环境,有助于表现外婆的勤劳能干和写作的不易,也与文章标题照应。 B . 文章第⑨段作者用“尘埃”来比喻历史中平凡的小人物,旨在表达对小人物被历史淹没与裹挟的悲哀。 C . “秋园”是文中四代女性的起点,作者没有直接写她的坚韧与美好,但通过外婆为她写书和外婆的为人,读者可以想象其形象。 D . 文中外婆的写作经历对我们也有启发—写作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最重要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2. (2) 《秋园》一书出版后,爆红网络,在“豆瓣读书”获得8.9的高分好评。杨本芬之前“从未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本书?请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分析原因。
    3. (3) 文章的⑮-⑱段是如何将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起来的?请联系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昼(节选)

    孙敏瑛

    一月最起初的几个日子 , 我拿了一把小锄头在院子里翻地。

    ②我蹲在那里,认认真真地拣出泥里的石头、较大的枯枝或败叶,那些凌乱的在小风中瑟瑟抖动的野草也被我一并清除。只是巴掌那么大一块地,一两日就侍弄干净了,然后我把刚买的鸡毛菜种子撒上去。

    ③泥土是黝黑的,种子也是同一个颜色,那些小颗粒被我撒到地里之后,就再不能用肉眼分辨。我只是凭着感觉,撒的时候,尽量让它们分布得均匀一些。

    好几个白天过去 , 我到院子里看看,地里没有一点儿动静,种子们好像都睡着了。

    ⑤我摊开手掌,感觉风是凉的,每缕风都带着阴柔的气息。由着这样的风吹着,种子们应该并不需要我给它们浇水吧?我也担心水的冲击会让那些微小的种子挤到一快儿或跌落到没有土的边沟里去。

    过了十来天 , 再去看,密密麻麻乳白色的小小芽已经从地里抽出来了。一棵一棵,样子有一点点孱弱。有一些小芽上还戴着溜圆的灰色的壳,表明它们之前的身份,看上去有些滑稽。

    ⑦我仍然没有给它们浇水,因为雨点时不时自己从天上下来了,清凉的雨滴,有成千上万颗,它们落进土里,瞬间消失不见。

    ⑧每次去院子里,都见小苗们纯净、滋润,精神抖擞。它们享受着雨水的滋养,也享受阳光与清风,在我不留意的白天或夜晚,一点一点缓慢地长高长大,变得越来越挤,直到再也看不见它们脚下的泥土。

    差不多两个月后 , 我在密集的地方拔了一把青碧的菜苗,好让剩下的小菜苗能有更多站脚的地方。

    ⑩那把拔来的蔬菜,是如此的鲜嫩,只是被我稍微洗一洗,就整棵整棵地撒在汤面上。水沸起来的时候,嫩黄的金针菇一沉一浮,小菜苗碧如翡翠。想起它们还是一颗颗比芝麻还要小的不起眼的种子的时候,想起为了种下它们我一点一点清理地里杂物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心满意足,好像生活从来也没有辜负过我

    (选自《散文》2021年第4期,略有改动)

    1. (1) 文中运用一连串表时间的短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2) 请从下面画线的词语中任选两个 , 结合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过了十来天,再去看,密密麻麻乳白色的小小芽已经从地里抽出来了。一棵一棵,样子有一点点孱弱。有一些小芽上还戴着溜圆的灰色的壳,表明它们之前的身份,看上去有些滑稽

    3. (3) 本文结尾说,“好像生活从来也没有辜负过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
六、名著阅读
  • 8. 帕斯卡说:“信仰是辉煌的光,照遍周围也引导着人自身。”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 , 结合小说《红岩》的相关内容,谈谈这句话在她(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江姐   许云峰

  • 9. 写读后感是深入阅读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读后感包括作品内容概述、分析评价、联系现实写出感想这三个基本部分。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从《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另选内容,写出你的读后感。

    (示例)

    内容概述

    分析评价

    生发感想

    尼摩船长定期将装有金银财宝的箱子交给联系人,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提供物质援助。

    他自觉地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扶危济困,对抗邪恶。用行动诠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的内涵。

    他的行为让我想起了挺身而出的抗疫英雄,他们心中都有他人,所以能不计个人得失,为救助他人挺身而出。

七、对比阅读
  • 10.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段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 , 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 , 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 , 寒暑未尝轻出。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的书斋。②翠樾:成荫的绿树。③槛:栏杆。④晶沁:亮光透入。⑤云母:一种矿石,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芗(xiāng)泽:香气。⑨毾氍(qú shū):毛织毯。⑩本:这里指品种。⑪盘礴(bò):舒展两腿而坐。

    1. (1) 借助词义推断方法提示,任选三个词语,解释其在语境中的意思。

      文句及加点词

      词义推断方法提示

      释义

      1)有绿天

      课内迁移法:然则世上事,知其一,不知其二

      2)栋连床

      根据语境推断

      3)多有

      成语联想:奇花

      4)寒暑未尝

      查字典:①轻松 ②轻快 ③轻易 ④轻浮(《古代汉语词典》)

      [只填写序号]

    2. (2) 请用“/”为文段二中的画线句划分停顿。(限划两处)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 帷 之 纱 幕 以 障 蚊 虻。

    3. (3) 文段一中的“草色入帘青”与文段二中的“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写景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4. (4) 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主人的志趣。你认为刘禹锡和张岱是否志趣相近?结合两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八、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岳》诗题中的“望”字和尾联的“会当”二字,说明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此诗写的是他望泰山之所见所想。 B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设问句表现诗人乍一看到泰山时的真实感受,流露出惊讶、赞叹之情。 C . “荡胸生层云”写泰山上白云层层涌现,翻滚变化,让诗人心胸为之开阔,仿佛胸中也有云气回荡一样。 D . 《望岳》写山,突出其连绵不绝、高大巍峨,为抒情做铺垫;《登飞来峰》写山,突出其神话色彩,为议论做铺垫。
    2. (2)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它们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点?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九、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思想最纯洁、精力最充沛、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很多成年人长大后最怀恋的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你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经历过怎样的成功或失败、欢喜或失意、热闹或孤独……

    请以“我就是那个     ▲      的少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③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