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10-10 浏览次数:9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字词书写
二、选择题
  •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读后感时,要以“感”为主,同时避免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 B .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本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候学中的自然现象。 C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优美宁静、幸福安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也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 D . 《壶口瀑布》是梁衡所写一篇叙事散文,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之气势,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语言表达
  • 3.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请为它配一则画外音。要求:语言简洁。

    弱不禁风

  • 4. 阅读下面《傅雷家书》选段时,你和同桌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验。请根据要求,谈谈你的看法。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同桌:你好,我认为上面选段中画线句改为“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更好,你觉得呢?

    你:

四、综合性学习
  • 5. 综合性学习。
    1. (1) 周末,小雅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外婆,两人产生了分歧。如果你是小雅,请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小雅:

    2. (2) 父母听了小雅的劝说,约定本周先去看望奶奶,下周去看望外婆。小雅感慨万千,写下了一段感悟,请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全横线上的话。

      拥有宽容才能和谐,因为宽容能浇灭怒火化解矛盾。拥有友善才能和谐,因为友善能感化邪恶传播善良。

五、名著阅读
  • 6. 有人认为,文学要有所担当。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体内容,说说保尔是如何处理“家”与“国”的关系的。
六、句子默写
  • 7. 用课文原句填空。

    阅读经典,感悟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欣赏王维“①,长河落日圆”的自然风光;你可以享受陶渊明“②,并怡然自乐”的温馨生活;你可以感喟苏轼“③,寂寞沙洲冷”的坚守情怀;你可以追求往圣先贤“大道之行也,④”的境界;你可以敬佩王勃“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超越时空的友谊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你可以感慨杜甫“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

七、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

    王维

    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青溪:诗题一作《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今属陕西)南山时所作。②言:发语词,无意义。③趣:通“趋”。④垂钓: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

    1. (1)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富有意境美,请从写作手法赏析其表达效果。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王令《马说》)

    【注释】①班班:整齐的样子。②自失:自觉有过失。③间:区别。④殆:只是。

    1.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

      ①其 真 不 知 马 也

      ②以 是 不 语 者 三 日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马也②执策而

      诸市人④孺子以为

    3.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4. (4) 联系上下文,说说(甲)(乙)两文画线句的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5. (5) (甲)(乙)两文都以“马”为“说”的对象,但实际上说的是人事,是道理,(甲)文意在说明的道理,(乙)文意在说明的道理。
九、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初心精神,点亮青年未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①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百年初心精神,点亮青年未来》。曾经在耳旁常听到这样的歌;没有其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那共产党是什么?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成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②回首眺望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凡,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两次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③忆往昔,红色基因,力挽狂澜,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般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拨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有了值得付托的领导人。党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④看今朝,风雨兼程,初心未改。去年的新冠疫情严峻,中国顶住了压力,用行动证明了大国风范,让世界为之惊叹,而在这背后,是许许多多勇敢的中国人以生命负生命,用挚爱守护苍生,每当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精神。

    ⑤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钟南山院士,一马当先,勇于担当,以医者仁心挽救中华大地;张桂梅,扎根大山,一生奉献,用教育的力量塑造学生的未来;戍边战士们,不怕牺牲,使命必达,用生命守护祖国的疆土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先锋,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崇尚的榜样。

    ⑥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21世纪青年的手中,尽管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但我坚信,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⑦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1. (1) 演讲开头的方式有很多种,请结合内容说说本文开头的方式及其作用。
    2. (2) 根据语境,请你在第⑤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标点:

      理由:

    3. (3) 如果你是本次演讲比赛的评委,请你阐述一下本篇演讲稿的思路。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树

    孙家正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去无牵挂的样子。话虽这么说,其实,并非如此。

    ③老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总是能够找到开导自己的理由。再说,还有家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自己光着腚的时候,就在树下玩耍了。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那几年闯灾荒,这棵老榆树救了村里不少人的命。

    ⑤孙子进城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他常常扶着树干,望着远处的山路,一待便是大半天。有时,人们问他:“老爷子,望儿子还是望孙子?”他总是回道:“谁都不望,看树呢!”

    ⑥这话一半是真,一半是假。说谁都不望,是假;说看树,那倒是真话。几十年来,妈妈走了,爸爸走了,后来,老伴也走了,村上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⑦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⑧那天,从城里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懒得去理那些闲事,这次到底还是忍不住了。他冲着挖树的人责问道:“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

    ⑨老人无言以对。这件事很难说谁有什么不是,不仅没有,甚至可以说,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市长为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

    ⑩一般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

    ⑪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⑫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⑬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⑭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⑮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⑯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了,老人一改原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⑰“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1. (1) 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 (2) 有人认为可以把第④段删去,你认为是否妥当,为什么?
    3. (3) 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包含着老人怎样的复杂心理。

      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

    4. (4)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两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①呼吁当前社会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②赞美了老人的美好品质。

十、作文
  • 12. 请以“    ▲        给予我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横线处补充完整;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或地名;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