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1-10-11 浏览次数:8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坩埚钳夹取木炭 B . 加热木炭到发红 C .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D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 (2019八下·射阳期中)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人呼出的气体 B . 稀有气体 C . 冰水混合物 D . 净化后的空气
  • 3. 2012年2月29日,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 . 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 . 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 . 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 . 鼓励用煤气作燃料
  • 4. (2019九上·西林月考) 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 蜡烛燃烧,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 . 熄灭蜡烛时产生白烟,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D . 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 5. 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 . 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B . 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C . 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D . 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 6.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 动植物呼吸 B . 蔗糖的溶解 C . 铁生锈 D . 食物的腐烂
  • 7. 甲、乙、丙三个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观察到的现象依次为:甲中火焰熄灭,乙中木条继续燃烧如初,丙中木条燃烧更旺。则可判断出甲、乙、丙三瓶气体中依次是:(   )
    A . 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 . 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C .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 . 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 8. (2017九上·滦南期中)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取用液体 B . 点燃酒精灯   C . 称量氯化钠固体 D . 加热固体
  • 9. 以下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 B . 氯化钠 C . 二氧化碳 D . 氧气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B . 将氧气加压降温,氧气会变为淡蓝色液体 C .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 . 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 11. 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

    A . NH3 , NO,HNO3 B . N2O5 , N2O4 , NO2 C . HNO3NO2NH3 D . NO,NO2 , N2O3
  • 12. 某学生取液体,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 . 大于10mL B . 小于10mL C . 等于10mL D . 无法确定
  • 13. (2019九上·黑山期中) 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 碳+氧气 二氧化碳   B .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C . 氧化汞 汞+氧气   D . 硫酸铜+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硫酸钠
  • 1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药品放入原瓶 B . 滴瓶的滴管使用完立刻用水洗净 C . 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需放置在石棉网上 D . 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 15.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 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 .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 . 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D . 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二、填空题
  • 16. 用数字和符号填空:
    1. (1) 两个氮气分子
    2. (2) 氢氧根离子
    3. (3) 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 17. 如图所示,“树”的“根部”吸收所需的“营养”元素,在“树”上开出了5朵美“花朵”。请按要求填写“花朵”的化学式:

    ;②;③;④;⑤

  • 18.          

    1. (1) 在学习离子时,同学们一定观察过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你回忆:反应过程中产生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即氯化钠)生成。
    2. (2) 用化学符号或名称表示:①氯化钠中的阴离子;②2Cl2
    3. (3) 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 (4) 该反应说明燃烧(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
  • 19. 在下列各个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①碳在空气中燃烧   ②液化空气制氧气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 20.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分别选用“大于”、“等于”或“小于”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 (1) 核外电子数:镁原子镁离子;
    2. (2) 含碳量:甲醛(CH2O)醋酸(C2H4O2);
    3. (3) 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水空气;
    4. (4) 通常状况下液体体积: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200mL。
  • 21.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
    1. (1) 图甲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铯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 (2) 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 22. (2015九上·祥符期末) 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 (1) 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
    2. (2) 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3. (3) 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
  • 23.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并能结合具体示例进行说明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在“判断与解释”栏中回答有关问题。(判断正确的不用解释)

    理解与建构

    判断与解释

    ⑴化学变化过程中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泡或生成沉淀等,那么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⑶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⑷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真实质量之比

  • 24. 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A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可能原因(一点)
    2. (2) B实验可能造成的后果
    3. (3) C实验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写两点)
    4. (4) 指出D实验中的不正确:
  • 25.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请你回答:
    1. (1) 烧杯、锥形瓶等仪器在加热时需要垫上,以使其受热均匀。
    2. (2) 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3. (3) 清洗玻璃仪器时,当看到仪器中的水既不,也不时就洗干净了。
    4. (4) 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的原因是
    5. (5) 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
  • 26. (2017九上·门头沟期中)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 (1) 仪器a的名称为
    2. (2) 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其选择依据是;验满方法是;若收集较纯的氧气最好选装置,待氧气收集满后,停止反应的操作是
    3. (3) 已知:

      ①将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均匀加热,可以制得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比空气轻;

      ②将亚硫酸固体与1:1的硫酸溶液混合,即可制得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比空气重。

      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硫气体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三、综合题
  • 27. 以下物质均为常见物质,A为紫黑色固体,B为无色溶液,C、D都是黑色粉末,将A、B分别加热时都有F气体产生,用B和C混合不加热比只有B加热生成F的速率要快,且反应前后C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只用A加热时,还会有C产生,D在F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生成无色气体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 28. 小红同学在归纳总结初中化学知识时,将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个概念总结为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请你说出该图能反映出上述四个概念之间的哪些关系?

  • 29. 张明发现切开的苹果会很快变色,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氧气是否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他提出猜想: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老师指导张明要进行对比实验,张明设计并完成了如下2个实验。
    1. (1) 实验1:探究使苹果变色的气体成分,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备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为排水取气法收集的1瓶气,B为1瓶空气,C瓶中为空气,3个集气瓶容积均为250mL;

      ②在C瓶中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待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是50mL,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③将大小相同的苹果块用细线悬挂,依次迅速放入集气瓶A、B和C中,塞紧瓶塞,记录苹果的变色时间。

      A

      B

      C

      放入苹果的起始时间

      下午1:00

      下午1:00

      下午1:00

      实验现象

      下午1:03

      苹果变色

      下午1:09

      苹果变色

      下午1:19

      苹果未变色

      实验结论

    2. (2) 实验2:探究苹果变色消耗的气体体积。

      张明为了探查集气瓶A、B中消耗气体的体积,他采取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后张明记录了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由此计算出A瓶内苹果块消耗气体的体积,请你在表格内填写B瓶消耗气体的体积。

      A

      B

      进入水的体积

      200mL

      38mL

      苹果块消耗气体的体积

      50mL

      mL

    3. (3)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够准确,写出其中一种因素
四、计算题
  • 30. (2019九上·抚远期中) 玫瑰花中含有香茅醇、橙花醇和丁香油酚等物质,请计算:
    1. (1) 丁香油酚(C10H1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2) 丁香油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3. (3) 丁香油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4. (4) 16.4g丁香油酚中含g氧元素(结果精确到0.1g)。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