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178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1) 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2.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3)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4)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 (5)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又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6. (6) 《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7. (7) 杜甫《望岳》中,“”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诗人自信自励、壮志凌云的豪情与斗志。
  •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阿龙纳斯希望:“如果尼摩船长老是居住在他所选择的祖国海洋中,但愿所有仇恨都在这颗倔的心中平息!……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海工作!”潜艇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一艘法国爱国战舰沉的地点。尼摩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这艘“复仇号”战舰的历史。这引起了阿龙纳斯的注意,把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关在诺第留斯号船壳中的,并不是一种普通的fèn世情绪,而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仇恨。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那个zàng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       fèn世      zàng

    2. (2) “追逐”在文中的意思是
    3. (3) 请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

      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

    4. (4) 选文中“非常崇高的仇恨”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非常崇高”的?
  • 3. 七年级开展“花草·春天·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活动中有参观合肥植物园的安排,请按提示修改“七年级同学游园须知”。

      七年级同学游园须知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为保证本次植物园游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游园时须知:

      ⑴自觉遵守游览秩序,按活动安排的时间出入园。

      ⑵注意自身游览安全。注意植物园的安全警示标志,不得进行涉水攀爬和生火等。

      ⑶爱护植物园花草树木。不采摘花果,不攀缘树木。

      七年级综合活动组委会

      2021年6月2日

      ①游园须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应改为“”。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③游园须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2. (2) 下面是活动中的三道题,请你回答。

      ①在“花草·精神·文化”的活动环节中,有一道趣味抢答题,请你根据你的积累,填写相应的人名、花名或文句。

      (填人名)在告老还乡之际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赋予了落花奉献的精神;王冕写下“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赋予了(填花名)高洁端庄、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下“”(填文句),赋予了莲花可敬而不可侮的风范。

      ②在“中国古诗与花草”活动环节中,有一道关于花草与相关古诗的配对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

      名称

      青草

      杨花

      相关古诗

      A.《晚春》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约客》

      ③下面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诗《稠李树》的节选部分,应以()的语气来诵读。

      馥郁的稠李树/和春天一起开放/金灿灿的树枝/像鬈发一样生长

      蜜甜的露珠/顺着树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味的绿痕/在银色中闪光

      缎子般的花穗/在露珠下发亮/就像璀璨的耳环/戴在美丽姑娘的耳上

      A.迫切兴奋            B.严肃庄重            C.欢快愉悦            D.自信激昂

二、阅读(55分)
  • 4. (2021七下·合肥期末)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 B . 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C . 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 D . 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2. (2)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3. (3) 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他说他非常悔恨,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选文末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 (5) 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 5. 现代文阅读

    馒头记粗

    谢冕

    馒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面食。发面,揉搓,切块,而后上笼屉蒸。除了酵母,或些许碱,不需任何添加。馒头不注重形状,或长方,或半圆,亦有“开花”的。一般的馒头不咸、不甜、无馅。因此,馒头又是一种口味单一的主食。在北方的广袤地区,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是制作馒头的能手。馒头,名字很俗,也很野,就像北方人家为给孩子添寿,叫孩子“狗剩”一样。而馒头在南方却是稀罕之物,南方人一般不会做馒头。在家乡福州,街上卖的馒头都是山东人做的,我们把馒头叫作“馍馍”。如此简单的面食,家乡的妇女却不会做。

    在过去的饥荒年月,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就像是过年一般,穷人家平日是吃不上的。窝窝头也差不多,是纯粮食不掺野菜的,能吃到也算奢侈了。在北方,我常听人说,现在过上好日子了,不吃掺和面了,吃的是纯粮食了。可见生活的改善,首先体现在馒头、窝窝头这对“难兄难弟”上。在北方,馒头是富裕的象征,是穷人的最亲。时代变了,观念也随着变,如今人们讲健身、环保、绿色,别说馒头,就连窝窝头也跟着“吃香”了——粗粮居然被摆上了豪华酒宴,也颇得时尚人士的欢心。而每逢众人争食粗粮的场面,我就觉得是“趋世”,总是婉拒。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方,却从来都很拒绝馒头。南方人的胃有点“娇气”,吃不惯这一类“硬气”的吃食。福建近水,饮食多汤类,一桌正宗的闽菜,汤类占了多半;日常家居,早晚两顿稀粥。在北方几十年的历练,我总是没法适应这对“兄弟”。就像北方人吃不惯米饭,说“吃了等于没吃”,总觉得吃不饱。他们说,头“经饿顶饱”。南方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我吃馒头总是困难,像嘴里塞了一团棉花,总咽不下去。也许是娇惯了,忘了艰苦岁月,如今吃着过去过年才有的纯粮食,却硬是“味同嚼蜡”。

    即使如此,这道面食在我心里也留有温馨的记忆。很遥远了,那是七十年前的旧事,我随着隆隆的炮车行进在夏季的风雨中,炎热,汗湿,炮车卷起的泥浆沾满军装。那年我十七岁,瘦弱的身子挎着步枪和装有一百发子弹的沉重的子弹袋——那袋子是由绿色布缝成的,现在已见不到了。这是左肩,我的右肩也挎着一个袋子,那是由白色布缝制的,袋子里装着晒干的馒头片。数百里急行军,没有时间停步做饭,这是我们的军粮。行军中途,传令就餐,这就是当日的口粮,清水,就咸菜。后来上了海岛,挖坑道。日夜三班倒,军情危急,顾不得埋锅做饭,日常所食,也还是馒头干。艰苦岁月的记忆,很暖心,顿然消除了我与馒头的隔膜。我们不能忘记这与性命交关的恩人挚友。

    诸多的面食品种中,馒头最简约,也最低调,它无须任何装饰,它的使命就是充饥,喂饱人的肚子。吃馒头不需要排场,陪同它的,一碟咸菜便足够了。一个馒头,一碟咸菜疙瘩,再加上一碗玉米粒粥,此乃最佳的搭配。北方乡间,冬日暖阳,墙根屋檐有太阳处,馒头,玉米粒粥,咸菜疙瘩,老人们围坐,“呼啦吸溜”,酣畅快意,也是人生一景。

    我写过烧卖的雅,写过馄饨的柔,形容过它们如小家碧玉,描写过它们身姿婀娜、如花似玉。烧卖,还有馄饨,它们有自己的一份矜持和温柔,应当是女性的。而生长于北方大地的馒头,吸取了燕赵大地或齐鲁山间的豪气、粗放、刚强,一派带着林间响箭的气势。女子亲手揉捏,凭空地增强了男儿建功立业的胆气雄心。馒头到底是北方的、阳刚的,当然更是男性的。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4月7日第21版,有删改)

    1. (1)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家乡福州的馒头?
    2. (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选文标题为“馒头记粗”,请说说馒头“粗”的表现有哪些。
    4. (4) 作者对馒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 6. 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浮生六记

    沈复

    越日至其地,屋仅二间,前后隔而为四,纸窗竹榻,颇有幽趣。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 , 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

    (有删改)

    【注】①越日:第二天。②老妪:老妇人,这里是指作者的邻居。③赁:出租。④芸:陈芸,作者的妻子。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    名:               ②可以素琴    调:

      有幽趣    颇:               ④就月光对酌  遂: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

    3. (3) 《陋室铭》中陋室主人对自己居室的评价是“”;《浮生六记》中作者对他租来的小屋的居住体验是“”。(用原文语句填空)
    4. (4) 两文作者所处居室都非常简陋,但又给人“不陋”之感。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写作(55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需要勇气;向师长提出不同的意见,需要勇气;走上讲台毛遂自荐,需要勇气;甚至独自走一段黑暗的路,也需要勇气……

    请以“我终于鼓起了勇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讲讲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

    【提示和要求】

    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