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八校联考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1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年元旦即将来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持续扩散的同时我国却得到有效控制,下列日防治措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室内燃烧艾条 B . 用医用酒精洗手消毒 C . 经常开门窗通风 D . 服用白云山复方板蓝根冲剂抵抗病毒
  • 2. 下列常见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收集氢气 B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 读出液体的体积 D . 液体的取用
  • 3. 小华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

    ①两个氮气分子:2N2

    ②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臭氧分子:3O;

    ③粒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的粒子:Mg;

    ④两个铁离子:2Fe3+

    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⑥+2价的镁元素:Mg2+

    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③④ B . ②④⑤ C . ①④⑤ D . ①④⑥
  • 4. (2018·北京)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

    A .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 . 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 . 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 . 水槽中液面下降
  • 5. (2019九上·汝阳期末) 氧化物与X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则X是(   )

    A . 混合物    B . 金属氧化物    C . 化合物    D . 单质
  • 6. 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辨析”素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之一,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中甲、乙、丙、丁都属于化合物 B . 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 C . 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 .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
  • 7.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的下列认识或做法中:①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②生锈的铁锁中加入铅笔粉末后易于打开;③有人称发明了新技术,能将水转变成汽油;④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⑤膨化食品袋中充入氮气既可以保鲜,还可以防止产品破碎;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⑦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酸雨的产生;⑧使用天然气报警器时,应安装在厨房顶部。错误的有几项(   )
    A . 3 B . 4 C . 5 D . 6
  • 8. (2020九下·赣榆月考) 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 . 隔绝氧气 B . 撤离可燃物 C .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 无法判断
  • 9. 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水的电解 B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 . 向少量的H2O2溶液中加入MnO2固体 D . 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 10. CaCO3与CaO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将50g该混合物高温煅烧到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此时固体仅为CaO),则生成的CO2的质量是(   )
    A . 8.8g B . 11g C . 22g D . 25g
二、填空题
  • 11. 按要求填空。
    1. (1) 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保持氮气化学性质最小粒子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 (2) 诗云“满架蔷薇一院香”,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一院花香的原因是
  • 12. 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请阅读上述信息后回答:

    ①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②镓原子和镓离子的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同”)。

  • 13.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流经我县的涢水水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按要求填空。
    1.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取了一杯水样,要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向水中加入进行检验。
    2. (2) 若用如图活性炭净化污水以供生活使用,如图是净水器的一部分,你认为进水口为(填“a”或“b”)

    3. (3) 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 静置沉淀 B . 吸附沉淀 C . 蒸馏
三、综合题
  • 14.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A~E为装置编号)

    1. (1) 写出图D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
    2. (2)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共用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字母代号)
    3. (3) 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有人提出收集氧气时最好选用E装置而不是D装置,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15. 已知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且A为黑色固体单质,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元素。E是支持燃烧的气体,B、C、D、F都是氧化物。图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反应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试回答下列问题:

    1. (1) A的化学式
    2. (2) 物质E中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 (3) C物质的一种用途
    4. (4) F→E的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是
  • 16. 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

    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1. (1) (提出猜想)

      a.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b.小刚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2. (2)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的实验装置。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

    3. (3) 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4. (4) 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依据是
    5. (5)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

      明确了以上性质,小芳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

      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 (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

      请回答:

      棉花 (填“能”或“不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 ,同时反应放热。

四、计算题
  • 17. 小丽在实验室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7.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剩余固体17.9g。计算:
    1. (1) 制得氧气g。
    2. (2) 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是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