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   )
    A . 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 . 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 . 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 . 标志着人文精神已经成熟
  • 2.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该制度(   )
    A .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B . 体现出了近代的民主精神 C . 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D . 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
  • 3. 秦始皇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建立直道、驰道和五尺道为主导的道路网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B . 稳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 . 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D .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 4. 邓晓南认为“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其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不同,也与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具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这批新型士人的出现(   )
    A . 促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B . 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C . 使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D . 加速了门阀世族的衰落
  • 5. 清代把在大陆十分盛行的书院传至台湾,其中设置书院最多的是彰化县13所及台湾县10所,总计清朝在台湾各地设置了45所书院,各县书院的组织机构也与大陆相同,在教育思想上也都是祀孔孟、尊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清政府这一做法旨在(   )
    A . 提高台湾的教育水平 B . 加强中央对台湾控制 C . 促进两岸的长期交流 D . 促进儒学的广泛传播
  • 6. 对于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有学者评价说:此机构使皇帝与中央和地方之间开辟了一条不经内阁的联系通道,它办事迅速,执掌广泛,对保证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机构(   )
    A . 有权参与国家权利中枢的决策    B . 掌握着草拟诏令、发布政令的实权 C . 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而设立  D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7. 以下是有关文献中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传说,据此可推知(   )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墟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淮南子》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A . 神农氏所处时代已有了原始农业   B . 神话传说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 . 抵御疾病毒伤是先民的首要任务   D . 人们开始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 8.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 . 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 B . 私营手工业发展环境宽松 C .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D . 手工业出现新生产组织方式
  • 9.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
    A . 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C .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 10. 如表所示为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这一变化(   )

    时间

    年号

    主币

    铺币

    货币制度

    货币币材

    1368~1436年

    明前朝

    大明宝钞

    铜钱

    钱钞兼行

    纸币

    1436年

    正统元年

    白银大明宝钞

    银钱钞兼行

    铜钱

    1525年

    嘉靖四年

    白银

    铜钱

    银钱兼行

    白银

    1581年

    万历九年

    白银

    铜钱

    银钱兼行

    白银

    A . 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B . 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C . 营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 D .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   )
    A . 地方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 . 科举选才标准不一 C . 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 D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12.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记载,每有船只到港,粵海关官员总要挑选贵重货物进献清朝皇室,费用由十三行行商负责;行商在承担税收费用外,每年仍需缴贡银5.5万两作为内务府购买洋货的费用。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 行商遭受经济压榨 B . 皇室非法聚敛财富 C . 经济贸易体制落后 D . 十三行垄断了贸易
  • 13. 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   )
    A . 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 . 立法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 C . 租佃关系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D . 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
  • 14.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牧民》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反映出他们都(   )
    A . 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 B . 认识到保障民生的重要性 C . 信奉以农立国的理念 D . 重视用礼仪制度教化百姓
  • 15. 有学者统计如下,这种变化表明(   )

    齐鲁儒者占全国比重

    《史记·儒林传》

    71.79%

    《汉书·儒林传》

    45.60%

    《后汉书·儒林传》

    36.36%

    A . 儒学传播范围日益扩大 B . 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均衡 C . 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D .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 16. 14-16世纪,中国服装多为袍衫、背子、襦裙等宽松自然的服装,更多的是注重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欧洲服装力求合身,人体与服装衣料之间的空隙尽量缩小,根据审美需求夸张、突出表现人体的不同部位。这说明(   )
    A . 工业化的水平影响服装样式 B . 政治制度变迁响审美观念 C .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西方服饰 D . 思想文化差异影响服饰艺术
  • 17. 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说明(   )
    A . 中外文化交流更趋频繁 B .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 思想文化受制于社会现实 D . 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 1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是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以下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
    A .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 . 克服私欲致良知
  • 19. 下表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据此可知(   )

    物质名称

    原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夸克

    发现时间

    1833年

    1897年

    1919年

    1932年

    1968年

    说明

    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微粒

    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

    组成原子核的物质

    组成原子核的物质

    中子内部的物质

    A . 物质运动规律基本被人类掌握 B . 夸克的发现打下了量子论的基础 C . 原子的发现是认识微观世界的开端 D .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 20. 瓦特在他的蒸汽实验笔记中说,中国人发明的茶壶是人类设计出的最好的加热器。在实验当中,他亲手画实验用的茶壶的草图,使用茶壶做蒸汽实验,有时用麦片粥把茶壶的盖子黏住,用它来观察潜热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实践活动孕育技术创新 B . 中英交流推动技术发明 C . 生活习惯影响发明创造 D . 科学实验源于日常生活
  • 21. 现代城市街头“美团”“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出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快餐行业创新 B . 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 . 科技发展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 生活方式受科技发展的影响
  • 22. 下表为英国18一19世纪大事年表节选,省略号处应填写的事件是(   )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

    1825年经济危机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1860年与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A . 伽利略完成《论两种新科学》 B .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D . 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 23. 韦勒克形容早期浪漫主义时说:“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而在法国大革命后,德国作家席勒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这一变化说明(   )
    A . 浪漫主义作品深刻的现实反思 B . 浪漫主义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C . 革命成为浪漫主义的主要题材 D . 浪漫主义不再强调去抒发情感
  • 24. 下图是西班牙画家达利1931年创作的画作《记忆的永恒》,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上。该作品(   )

    A . 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B . 强调捕捉光色的“瞬间印象” C . 借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 D . 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 25. 有学者根据史料对“中国的重大灾害次数”进行统计: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据此他得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结论。该研究(   )
    A . 运用了“二重证据法” B . 忽视了史料遗存年代不均的事实 C . 违背了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 D . 运用统计学原理结论真实可信
二、材料题(50分)
  • 26. 明清时期既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也是孕育新因素的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灾疫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

    明代(嘉靖—万历)

    清初(顺治—雍正)

    清中期(乾隆—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四川(盆地)

    135

    2484

    湖北

    548

    1430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

    131

    205

    551

    广东

    1270

    1969

    江苏

    698

    1112

    安徽

    294

    708

    浙江

    368

    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材料四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

    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意义。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

    信息

    文化技术(造纸、印刷)

    电讯技术(电报、电话)

    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

    能源

    水能、风能

    热能、电能

    核能、清洁能源

    运输

    帆船、马车、轿子

    铁路、轮船、飞机

    宇宙飞船、空间站

    人体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生命科学、再生技术

    需求层次

    生存性需求

    社会性需求

    发展性需求

    ——摘编自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见解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刘晏熟悉商情,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因此,税于盐价,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刘晏增加赋税收入的办法,不是单纯依靠增税,而是通过实行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使税源得以扩大。刘晏改革转运制度,采取雇佣劳动的办法,就是一项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养民为先”的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赈济贫民问题上,刘晏有独特的主张,他不赞成仅进行无偿的直接赈给。因此在发生灾荒时他除了及时进行减免赋税和必要的贷放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灾区出卖粮食,收购其它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留给官府自用。他认为这样做既不会造成国用的不足,又能使“下户力农”得到实际好处。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经济改革措施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