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8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 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地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 . “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 . “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 . “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 . “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 3.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历史条件主要是(   )
    A .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B . 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 C . 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 D .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 4. 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椽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 .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 5. (2019高二下·镇赉期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   )
    A . 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 . 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 C . 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 D . 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 6. (2021·广东)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 . 皇权旁落 B . 相权转移 C . 地方权力削弱 D . 行政效率降低
  • 7. 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
    A . 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 . 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 . 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 . 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 8. 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逐渐放纵不羁。太宗问群臣:“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各为我言之。”高士廉认为应先抚养百姓,刘洎首推安抚边塞,褚遂良认为钦定名分最重要,太宗极为认可褚遂良。不久,废李承乾另立他人。这体现了唐朝(   )
    A . 君王独裁趋势不断加强 B . 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 C . 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 D . 君臣互动化解政治难题
  • 9. 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道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 . 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B . 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 . 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 . 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 10. (2020高二上·宣化月考)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枢密副使 D . 知府
  • 11. 《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 . 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 . 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 . 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 . 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 12. 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图为汉代部分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 .  B . ‚ C . ƒ D . „
  • 13. (2019·广东模拟) 东汉时期,王符认为当时市场上“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由此可见(   )
    A . 奢侈品消费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 . “重农抑商”观念影响商业发展 C . 商品贸易发达掠夺了百姓财富 D . 市场上手工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14. 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 .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 .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 .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 15. 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   )
    A .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B .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 .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16. (2017·山东模拟)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 .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 .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17. (2021·广东)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 .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 .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 18.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 19. (2019高二下·宁德期中)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
    A .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 20.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   )
    A . 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 . 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 C . 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 . 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
  • 21. (2018高二上·射洪期末)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 .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22. 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 . 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B . 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 . 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 .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 23. (2018高二上·德惠月考)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24.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以下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 B . 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D . 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 25.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是要解决什么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针对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