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邢台市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12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字词书写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年岁的疯长是最(pò bù jí dài)的,有些勇气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喷薄而出。如果仅仅是因为害怕结束就选择不迈出第一步,那就只能错过最好的开始。所有人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所以不要害怕出发,尽情去经历想经历的,尝试想尝试的,即便结果不如愿,但这个过程必定是精彩万分的。一生很短,要让它时时刻刻都(fēng yíng)和热烈。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喷薄()                    ②摸索(

    2. (2) 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pò bù jí dài)            ②(fēng yíng)

二、句子默写
  •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 (2)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3. (3)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4) 是鸟也,。(庄子《北冥有鱼》)
    5. (5) 是非木杮,?(纪昀《河中石兽》)
    6. (6) 《三峡》中侧面描写山高,突出遮天蔽日特点的句子是:
三、选择题
  •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又有一些时候,我们就像逆着水浪在行走,找不到出口

    ②认清生活的种种不完美之后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态度

    ③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正能量

    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压制他,而是直面它,接受它

    ⑤因为它能让人在灰暗的日子里,鼓起勇气回身抱一抱自己继续去阳光灿烂,勇往直前

    A . ②①③④⑤ B . ②③①⑤④ C . ③⑤①④② D . ③①④②⑤
四、综合性学习
  • 4.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 (1) 请用说明性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内容。
    2. (2) 请你结合漫画的寓意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五、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1)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首句内容说一说诗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2. (2) 请解释《泊秦淮》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六、对比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乙]

    承宫鲁,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 , 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太祖;指曹操。③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④承宫:东汉人、⑤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⑥樵薪:砍柴、⑦执苦:干苦活。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属文   善:

      ②太祖甚之   异:

      ③见而欲之   笞:

      通其经   遂: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植援笔立就,可观。

      ②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 (3) 甲文中哪些地方侧面衬托了曹植写文章水平很高?
    4. (4) 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七、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大脑喜欢“屏读”还是“纸读”

    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读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比例上升明显。

    ③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曼根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关键词识别、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深度阅读的行为甚少,对于长篇幅的文章会避之不及,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④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赛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时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

    ⑤假如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⑥但是屏读与纸读存在细节上的差异:纸读会伴随着翻书的动作、手指接触纸张传来真实的触觉;很多读者会因此而更倾向于纸读,觉得纸读更加“气定神闲”,有一种踏实的掌控感和愉悦感,是屏读无法比拟的;除了触觉,我们的听觉、嗅觉也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着微妙的信息;有些人习惯于听见翻书时的声音,嗅到印刷品散发出来的气息,虽然电子阅读器也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

    ⑦人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只有那些落在视网膜中央凹上的文字,是可以被看清并识别的,无论屏读或者纸读都不可能做到一目十行。通过观察阅读者的眼球转动,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过程中并不是逐字逐句去看字,而是经常出现跳跃,当理解不了或者需要巩固的时候又会往回跳。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你习惯了屏读时的“跳跃节拍”,回到纸读可能有点不适应,反之亦然。

    ⑧当然,大脑具有可塑性,阅读习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假如穿越回古代,我们就要适应龟壳上的甲骨文,竹简上的小篆,宣纸上的行书、楷书或草书。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变,人类的文明如河流一般起伏向前。

    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当取长补短、共生互荣,屏读和纸读也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公元前5世纪末,当文字传播正在挑战口头传播时,柏拉图曾表达过担忧:“信赖文字会阻止我们记忆。”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 “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1. (1) 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2. (2) 第②段中加线句子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⑨段中加点词语“因噎废食”是什么意思?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老师教我们的幸福时光

    ①老同学聚会,总会笑着提及石先生,他实在是一个可敬的人。

    ②石先生,其实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亲切地称他为先生,那是因为他是同我们这群学生一起走进那所高中的。在新分来的几位年轻教师中,石先生最为引人注目。初听其大名——石许由,便以为是一位世外高人,深不可测。后来远远地见着他,那微卷的平头,极其朴素的衣着,学生般的言谈举止,让人一回回窃笑议论他的怪诞。别人悄悄地传说着有关他的趣事,我也在他身后认真地观察过一回,见他和学生们勾肩搭背,又说又笑,还争抢篮球,心里更增添了不少的惊讶。

    ③再后来,过了一年,新学期传来“意外”的消息:石先生教我们语文课。那时,我们有一种幼稚的想法,像看病时需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中医来“把脉”才放心一样,看到年轻的教师教主科就怀疑他的能力。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等待着上课铃响,只见石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鞠了一个很认真的躬。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竟是他的开场白。他很坦诚地剖析了自己,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然而,我们却放声大笑,像田野里的一群小鸟。他又鼓励我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还提到几个比较敏感的作文题材……我们静静地听着,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④就这样,石老师教了我们一年。

    ⑤上石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没有“负担”感。同学们每次回答问题时,答对了的,先生重重地点头;答错了的,他一摇头,还稚气地、不好意思地笑笑,好像答错问题的是他自己一样。石老师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上丰富的情感表达,流畅地演绎着一篇篇美文,声音抑扬顿挫。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讲台上踱着步,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静静的课堂上回荡着先生的声音,仿佛他就是大堰河的儿子,在叙说着动人的故事……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抬头竟看见石老师的眼角里还有点点的泪花。他每每从“对着苍茫大地呐喊的屈原”,到“贪婪的葛朗台”,再到“道貌岸然的周朴园”,石老师总能通过熟稔的朗读,在恰到好处的表情和语气里把这些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好像以后再也没上过那么难忘的语文课了。

    ⑥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回来时别的班不作什么要求,而石老师却要我们写篇作文。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题目后,说可选其一,也可自拟题目,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新鲜。记得当时气氛相当活跃,以前的作文总是统一规定的题目,且非按此题目写不可,便觉无趣,难免交差了事,而那次却认真了。我写的是《秋霞形象分析》,文章写得短短的,却受到了石老师的赞赏,称为“富有个性的创作”,并在班上朗读。这是石老师教我们后的第一篇作文。

    ⑦石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拘一格,题目也新颖,散文、小说甚至戏剧编写都让我们尝试过。于是,我们好像看见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摇曳的花朵、纷飞的蝴蝶、明媚的阳光……感觉妙不可言。有一次,石老师组织了一个模拟“记者招待会”,他作为被采访者,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前面,回答我们的各种提问,一些沉思、一阵笑声就定格在那个初秋。后来,石老师要我们据此写作文,同学们的好作文还真不少。

    ⑧石老师是一位工作极为认真、热情的人,总想着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石老师自刻的油印品发下来,内容一般是同学们写得较好的文章或段落,有时是国内外优秀散文或短篇小说,偶尔也有石老师的大作。在这些文章的后面,都有石老师坦诚、独到的评析。一篇一篇,无不体现着石老师的孜孜不倦。就这样,我们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进步很快,愈加觉得石老师的亲切。

    ⑨石老师喜欢把学生写进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学校的一道风景:每天放学铃一响,全校学生像潮水般的一齐往食堂涌去。石老师形容我们是“一群奔跑的羚羊”,写了一篇惟妙惟肖的散文,让人叫绝。石老师的小屋里总有学生来来往往,他对学生是真关心、真喜欢,也就赢得了大家朋友式的爱戴。

    ⑩最后不能不说到我和石老师的一些交往。当时,我很喜欢上作文课,尤其喜欢看他写的评语,每次作文本一发下来,便迫不及待地展开。就这样,石老师用红笔评析,我接着用铅笔写,作文本便成了师生交流与交心的纽带,其中的乐趣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⑪有一次,石老师在评语里引用了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这使我平添了许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的一个作文本因为传阅较多而破损,未想到发下来时已被石老师用透明胶贴好。学年结束时,石老师写了一篇《Y君临别致J、L、M》,那含着殷殷期望的每字每句,仿佛刻在了我的心里。

    ⑫高三分班后,我在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之余,总会想起石老师教我们时的幸福时光。校园里依然有人传说着他那动人的故事,而我们都在故事里出现了。

    ⑬石先生真是一位最可信赖的人。

    1. (1) 为什么说石老师教我们的时光是幸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等待着上课铃响,只见石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鞠了一个很认真的躬。(请结合语境揣摩“我”当时“复杂的心情”。)

      ②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讲合上踱着步,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静静的课堂上回荡着先生的声音,仿佛他就是大堰河的儿子,在叙说着动人的故事……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开头交代“他实在是一个可敬的人”,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石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名著阅读
  • 9.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内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 (1) 这段话中的“我”是(人名)。
    2. (2)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和追求?
  • 10. 《红岩》中甫志高在叛变之前自作主张的做了哪两件事,危害了党的安全?
九、作文
  •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恒、本义为“永久;持久”,也可引申为“恒心”。《说文》中这样解释:“恒,常也。”

    材料二:

    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摔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华罗庚

    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恒”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