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5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 1.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与正色;杂的间色为卑。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春秋战国时期(   )
    A .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 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C .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D . 等级制度走向消亡
  • 2. 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
    A . 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 . 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 . 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 . 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 3.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 官僚政治的弊端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中央集权的削弱 D . 割据势力的膨胀
  • 4. 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难度,如针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这些举措(   )
    A . 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 B . 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 C . 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 D . 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
  • 5.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晚清学者毕永年认为:每个人都是秉天地之精华而生,都有自主权,“权也者,我与王侯卿相共之者也”;国家不只是统治者的国家,而是“我群士群民共有之国也”。材料说明毕永年(   )
    A . 希望通过改良实现国家富强 B . 谋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D . 强调国家主权属全体人民
  • 7. 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法国式的革命了,而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马克思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B . 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C . 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 D . 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意义
  • 8. 下图太行革命根据地木刻版画所反映的政治举措(   )

    A . 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B . 调动了各阶层力量团结御侮 C . 加速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D . 确立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 9. 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论”,建国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
    A . 着眼于“一边倒”外交需求 B . 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 . 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 D . 助推“另起炉灶”方针发展
  • 10. 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 民主政治高度成熟 B . 重视建筑的实用 C . 城邦经济日趋繁荣 D . 公民意识的增强
  • 11. 公元前366年罗马设置了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之间的民事诉讼。公元前242年又增设一个最高裁判官,专门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他们处理问题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一致的原则。这反映了(   )
    A . 罗马法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B . 习惯法对罗马发展影响深远 C . 分权制衡原则在罗马的确立 D . 裁判官是罗马法体系的核心
  • 12.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赦免。这表明(   )
    A .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B . 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C . 议会制度初步形成 D . 行政权开始转到议会
  • 13.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后来普鲁士政府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于是大量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了西部的工业区。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夕,普鲁士等地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材料旨在说明(   )
    A . 德国实现了工业化 B . 生产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C .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 . 农民成为德国工业化的主力
  • 14. 这部著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概述,它树立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想和信念,将是永远激励真正的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部著作是(   )
    A . 《法兰西内战》 B . 《权利法案》 C . 《共产党宣言》 D . 《和平法令》
  • 15. 1972年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后,改变了一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外交政策,采取“多边自主外交”的方针,主张同世界上其他战略力量和中、苏等国进行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交往。这表明日本(   )
    A .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 . 适应了两极格局的政治格局 C . 实现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D . 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 16. 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 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B .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C . 两极世界格局趋势加强 D .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万历刊本《长沙檀山陈氏族谱》所附族约包括四大纲和二十六个条目:尊君:祝圣寿;宣圣谕;讲礼法;急赋役。祀神:礼先师;处里社;谨乡仇;秩乡厉。崇祖:修族谱;建祠堂;重墓所;秩义祀;立宗子;绵嗣续;保遗业。睦族:定行次;遵约法;肃家箴;实义仓;处家塾;助农工;养士气;扶老弱;恤忧患;戒豪悍;严盗防。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 (1) 材料一的史料类型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宗族的基本活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并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

      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通典》载:“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是:“为君则怀,为臣则忠。”并将“君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上,就曾留下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

    ——摘编自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秦朝选拔官吏入仕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按上述条件选拔官吏有什么积极的历史作用。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籍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煤、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碎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固”。

    ——摘编自王树坍《刘铭传传》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