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阿荣旗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北通郡涿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运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 结束了分裂局面
  • 2. 小敏要研究唐朝时中日交往的史实,可供她选择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遣唐使 C . 《大唐西城记》 D . 新罗的政治制度
  • 3. (2020七下·嘉荫期末) 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 . “贞观之治” B . 黄巢起义 C . 安史之乱 D . 鉴真东渡
  • 4. 下列对不同朝代的科举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南北朝时设置了科举考试 B . 隋朝完善了科举制,设置了武举 C . 唐朝时进土科逐渐成为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 D . 明朝的八股取士发挥了读书人的真才实学
  • 5. (2017·临沂模拟)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其中,“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是唐代“诗仙”的名句。他是(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苏轼
  • 6. (2016·福州)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于(  )

    A . 东晋 B . 隋朝 C . 南宋 D . 明朝
  • 7.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的宋代女词人是(   )
    A . 李清照 B . 苏轼 C . 李白 D . 辛弃疾
  • 8. 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 B .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C .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成为瓷都 D . 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9. “千门万户瞳腹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宋代诗句描写了哪一节日的情景( )
    A . 春节 B . 元宵节 C . 中秋节 D . 端午节
  • 10.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疆城最大的王朝。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是(   )
    A . 蒙古族 B . 契丹族 C . 鲜卑族 D . 女真族
  • 11. 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三国鼎立 B . 楚汉之争 C . 唐代的开元盛世 D . 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 12. 下图历史人物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关于他的航海活动不符史实的是(   )

    A .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 . 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C . 船上主要装载的是丝绸、焱器、茶叶、漆器等 D . 所到之处.都向当地首领表达通好意愿
  • 13.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和他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哪一个口号有密切的关系(   )
    A . 等贵贱 B . 均田免赋 C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 有田同耕
  • 14. (2020七下·嘉荫期末)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与该诗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郑和下西洋 B . 戚继光抗倭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岳飞抗金
  • 15.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
    A . 张骞通西域 B . 鉴真东渡 C . 郑和下西洋 D . 玄奘西游
  • 16. 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小说著作众多,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 . 李时珍《本草纲目》 B . 徐光启《水浒传》 C . 罗贯中《三国演义》 D . 曹雪芹《红楼梦》
  • 17. 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   )
    A . 宣政院 B . 西域都护 C . 北庭都元帅府 D . 枢密院
  • 18. (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 19. (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 . 沙皇俄国 B . 葡萄牙 C . 荷兰 D . 西班牙
  • 20. (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 1771 年,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杰出首领是(   )
    A . 渥巴锡 B . 噶尔丹 C . 大和卓 D . 小和卓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21题20分,22题20分)
  • 21.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历史上将图一人物开创的盛世称之为什么?
    2. (2) 图二人物为加强中央集权,分散知州权力,设置了什么官职?宋朝还逐渐出现了文臣统兵的格局,改革了科举制,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北宋的政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 (3) 图三人物施行什么方略,为他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他为对全国实现有效统治,他实行了什么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4. (4) 图四人物为了强化皇权,在地方设置了什么机构?为了监视官民,设立了什么特务组织?
    5. (5) 1684 年,图五人物在位期间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台湾?为稳定西藏局势,他册封了什么称号给西藏的一位宗教首领?
    6. (6) 以上政治人物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 22. 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 .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7 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 27000 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 、厨师、工匠等。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 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三、四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在当时称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4. (4) 材料四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此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5. (5) 从材料五中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6. (6)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