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9-13 浏览次数:16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由“大运河的开通、唐都长安城、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等内容整合的单元主题可概括为(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2. (2018九下·大兴模拟)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4000多家店铺。请你判断失火的地点应该是长安城中的(    )
    A . 宫城 B . 皇城 C . D .
  • 3.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   )
    A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C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 D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 4. (2021·宝应一模)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 . 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 .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 .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 . 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 5.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 6. 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 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 . 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 . 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 . 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 7. 观察下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 科举制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 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 . 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
  • 8. 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
    A .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 .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 . 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 D .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 9. 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 . 东罗马金币 B . 西夏符牌 C . 急递铺令牌 D . 锦衣卫印
  • 10. 观察下列不同时期形势(疆域)图并依据所学,分析所体现出的趋势是(   )

                    

    图1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图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图3元朝疆域图(1330年)

    A . 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不断重现 B . 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 C .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时断时续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
  • 11. 明朝废除宰相,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   )
    A . 促进中外交往 B . 加强君主专制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扩大地方权力
  • 12. (2020七下·海淀期末)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文化专制的加强 D . 专制集权的强化
  • 13. (2021·房山一模)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依靠宝船和友谊留下千古佳话”,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 . 鉴真 B . 玄奘 C . 郑和 D . 戚继光
  • 14.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 . 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 . 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C . 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 . 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 15.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①  

    A . 《韩非子》 B . 《兰亭集序》 C . 《窦娥冤》 D . 《农政全书》
  • 16. 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所反映的中央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   )

    A . 台湾 B . 西藏 C . 新疆 D . 东北
  • 17. 上古时期,帝王尊号不过一两个字,到清顺治帝时,其尊号竟多达25个字。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 帝王权力的不断强化 B . 民众尊敬帝王 C . 帝王重生前更重死后 D . 帝王名实相符
  • 18. 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 . 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 . 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 . 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 . 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 19.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对外开放 C . 闭关锁国 D . 重文轻武
  • 20. 以下材料反映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1684年,康熙皇帝在台湾设府

    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1. 下列文物中,能够说明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

          

    ①达赖金印           ②驻藏大臣令牌    ③唐蕃会盟碑     ④金奔巴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2.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3. 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B . 乾隆时期只开放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C . 清政府严格限制出海贸易船只的载重量 D . 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
  • 24. 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著成本草学集大成之作。这两部著作共同体现了中国中医文化(   )
    A . 传承创新 B . 多元一体 C . 追求和谐 D . 尊崇民本
  • 25.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生旦净末丑影响全世界。下面关于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 . 戏曲已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 B . 地方戏曲日益繁盛 C . 文化专制导致了戏曲的繁荣 D . 徽班艺人的长期努力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材料一: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几乎不收取商业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还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三: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也是当时商业贾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见右图)。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时就必然关闭榷场,这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进展。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清朝出现以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行走四方,长途贩运,不畏艰辛。商帮有自己的规范,如安徽商人朱文炽经营茶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总是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另外,其经营方式常“用奇胜”,不落俗套。

    ——摘编自吴慧《商业史话》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唐朝前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说出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说出宋朝与辽、西夏的贸易地点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说出影响这种贸易的主要因素。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商帮发展的原因,并举出当时一个商帮。
  • 2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民族关系发展。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兴衰示意图

    材料三:

    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摘编自岳麓版书社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四: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   ①   ,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   ②   管辖新疆地区

    1. (1) 图1、图2、图3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朝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按其设置时间先后排序;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写出①所示朝代名称。结合自身理解,谈谈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 (3) 材料三中,“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4. (4) 将材料四补充完整。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28. 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政治智慧。

    材料一: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坚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态。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者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材料二:北京城的变迁是时代的缩影。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攻占元大都城,废掉东西两墙北面的光熙、肃清二门,而将原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同时又改东墙的崇仁门与西墙的和义门为东直门与西直门,其余七门则仍其旧。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朝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仍开三门,名称如旧。至此,城围共计四十里。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又修建九门城楼、月城、角楼、城淥、桥闸,四年完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城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此即所谓北京内城。

    随着北京城的人口大量增加,城外居民日益稠密,朝中不断有人主张修筑外城,以便加强防御,于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完成了一道包围京城南面的外罗城,此即所谓北京外城。原议外城包围京城四面,但因经费不敷,只修成了正南一面。因此整个北京城便形成了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北京城的设计布局是非常严密完整的。从全城来看,外城包围着内城南面,内城包围着皇城,皇城包围着紫禁城……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

    ——摘编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京史》

    材料三: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型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北京史》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长城的建筑特征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2. (2) 依据材料二,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中没有提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

      ②清朝时修外城,北京城的轮廓由此呈凸字形。(   )

      ③清初,将内城汉人迁居外城,内城则由八旗旗人居住。(   )

      ④人口不断增加是明代北京城不断扩建的原因之一。(   )

      ⑤外城在内城以南,皇城在内城之内,紫禁城居皇城之中。(   )

    3. (3) 根据材料三图文内容,概括明代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和体现的政治理念。
    4. (4)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请你提出一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建议。(要求: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