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青神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1-08-28 浏览次数:63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知识运用(6个题,共20分 )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笨 (zhì)      冽 (lǐn )        对(jiào)       为人知(xiǎn) B . (dì)      序(zhì)        拟 (mú)          颠流离(pèi)  C . 育 (bǔ)       持(jīnɡ)       (huì)        鞠躬尽(cuì) D . 压(niǎn)    率(kài)        露宿(shù)        不而至(qī)
  • 2.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选聘             繁琐              契而不舍              祸不单行  B . 修葺             覆灭              锋芒毕露              心有灵犀 C . 斑澜             累赘              妇儒皆知              沥尽心血  D . 堡垒             拯救              大庭广众              语无论次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无数革命先烈遇事达观 , 信仰坚定,堪为后世表率。 B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钟爱水稻研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共和国英雄。 C . 当前,有些人脸图像和数据不经意就被商家非法盗取,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绝 D . 老师看到学生想以请假三天回去填饱肚子为由而逃课,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代表着中国目前的科研。 B . 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 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变化大,村里的椪柑园区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D . 共享单车管理的难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 5. 仿照示例,联系前后文,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前后连贯。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

  • 6. 下面两个句子语言表达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

    ②这艘新舰艇,机器性能良好,如果按照措施上规定的延长机油使用期的方法,来延长机油使用期,就可避免人力和机油的浪费。

    ①句修改为

    ②句修改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 , 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注】①姜三莽:人名。  ②戆:鲁莽。 ③宋定伯:《列异传》记南阳宋定伯捉鬼,朝鬼吐唾沫,鬼变成羊,宋定伯卖羊,得一千五百文钱。   ④荷梃:带着棒子。

    【乙】沧州刘士玉孝廉 , 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甲乙两文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孝廉:清朝对举人的雅称。②知州:官职名称。 ③盛陈:大力陈述。④取困:自取尴尬。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晓而牵卖于屠             愿为鞍马 (《木兰诗》)      B . 中已视鬼蔑如矣           年与时驰,与日去(诸葛亮《诫子书》) C . 自往驱                   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D . 咄咄不怡者日             棹小舟,曳铁钯(纪昀《河中石兽》)
    2. (2) 下列为乙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B .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C .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D .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3. (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姜三莽为人莽撞,急于捉鬼。当他听闻捉鬼可卖钱,便每晚带棒拿绳去捉鬼。 B . 甲文姜三莽敢于捉鬼,以气慑鬼。他想尽办法捉鬼,气焰太足导致鬼终不敢出现。 C . 乙文董思任亲自驱狐,狼狈而归。他力陈人妖异路,却被狐骂他爱名贪财而扫兴。 D . 两文中鬼狐兼具人性,明辨是非。三莽相信鬼可绑,鬼避之;仆妇真孝,狐回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

      ②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 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1. (1) 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从颜色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盛开和柳叶色浓,色彩形成对比。 B . 第二句是前句的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白”。 C . 本诗后两句与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都寓情于景,情感相同。 D . 全诗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2.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2. (2) ,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3. (3)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4. (4) 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5. (5) 人生中,难免会有陷入绝境之时,可是只要不丧失信心,希望永驻,就会走出低谷,迎来光明,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所说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一)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期间的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二)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三)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他在家里的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辞辛劳,埋头苦干。 B . 抢抓机遇,埋头苦干。 C . 服从分配,不辞辛劳。 D . 淡泊名利,爱国奉献。  
    2. (2) 下列对全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敏虽没留过洋,却成为像邓稼先那样的世界一流的物理理论学家。 B . 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敏毫不犹豫将研究从原子核理论转为氢弹理论。 C . 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代,于敏以赤子之心突破难关创造了世界奇迹。 D . 于敏精明强干,隐姓埋名28年撰写的原子弹、氢弹等专著载入史册。
    3. (3) 关于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直接介绍于敏的卓越成绩,凸显了一位隐姓埋名28年的大英雄形象。 B . 于敏坚定转行研制氢弹,连妻子也不知,侧面说明干一番大事需远离家人干扰。 C . 人们亲切称于敏为“国产专家一号”是对他不出国深造也能成国之大器的称赞。 D . 文中用几个数据将中国与美国、苏联作比,突出了中国人研制氢弹的速度最快。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一:我国国民阅读量满意度

    图二: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

    材料二:

    云南大理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是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山村一隅的乡村儿童公益书屋内,拉乌完全小学校长谢红芬正与孩子们围坐一圈读书。师生间的课外交流,就是从一本黑白连环画册开始的。推广乡村阅读,要先转变家长的观念。阅读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浪费时间。为此,谢红芬常在周末时背上书包,装满精心挑选的书籍,到学生家中和孩子、家长一起读书、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也开始分享这些故事。2018年7月,谢红芬在上海一家公益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利用自家院子建起乡村儿童公益书屋,还在宿舍里开了个小小换书站。

    材料三:

    2021年4月23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我们走近阅读背后的从业者们,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向阅读的未来。线上阅读、网上听书、实体书店的从业者都在创新经营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借助大数据开始进行阅读规划、数据分析,其业务也随之产生。2017年,线上二手书平台“多抓鱼”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小程序到APP,再到去年在北京和上海先后落地实体店,如今已经积累了约500万用户。每天,约2万册书在这里来来往往。读者只要扫描封底的ISBN,书籍的信息和收购价就会显示出来,随后等待快递员上门取书、书款到账。随着图书市场的整体发展,线上二手书市场发展越来越好。“书籍设计师,过去有点像美工,现在更像导演。”张国樑介绍,出色的书籍设计,早已不只是一张封面,而是整体概念,覆盖内文、纸张、印刷、排版等环节,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这也客观带动了书籍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美陈师将书店融入日常。提到未来,他觉得,以后人们更看重的将是书与人之间的联结,“纸质书与互联网信息的不同,就在于读者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感受书籍本身。”未来书籍设计的方向,也必然更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绝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要为内容设计。”张国樑说:“形式可能穷尽,但内容永远新鲜。”

    (材料来源于“新华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国民阅读量满意度统计显示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小于非常满意的占比。 B . 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统计显示手机阅读的占比大于纸质阅读的占比。 C .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国民阅读量满意的人数远大于不满意和模糊状态的。 D . 根据民意调查,我国国民的阅读形式将由电子阅读逐步取代纸质阅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态良好,满意度偏高,围绕阅读的业务发展也扩大。 B . 谢女士在乡村推广阅读一事,说明乡村推广阅读主要问题是转变家长观念。 C . 随着图书市场的整体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线上二手书市场正趋于良性成长。 D .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是书籍设计的整体概念,也是未来书籍设计的方向。
    3. (3) 当下,围绕阅读,新业态(指业务经营的形式和状态)层出不穷。请结合以上材料,

      概括有哪些具体的新业态。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我一直忘不了他。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我们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大家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我们时常看见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有一次,我站在围栏边瞧那些花儿,老哑巴从院子里走出来,摘了一朵鲜亮的花儿给我,让我乐呵了几天。我猜想,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我们看见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我起夜时,听见老哑巴在隐隐约约地哭。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我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我们都不知道,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语文周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标题有意将生命与季节进行对比,产生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兴趣。 B . 哑巴原本勤恳、善良、爱花,但队长等人让他充当帘子实属荒唐,不尊重他人格。 C . “达子香花”作为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作者与哑巴一直生活在美好的春天中。 D . 本文语言简洁,意蕴丰富。开头一段“积雪”除指大自然的积雪,还指人性的冷漠。
    2. (2) 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②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

    3. (3) 本文和《老王》(杨绛)的作者都在关注“小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角度举例并分析两文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四、名著阅读(6分)
  • 13. 《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位神秘人物,他的行为态度中有不少前后

    矛盾的地方。请结合名著中的典型事件分析尼摩船长的矛盾性格。不超过100字。

五、写作(60分)
  • 14. 片段作文。请从下面情景中任选一种写一段的话,具体表现“喜悦”的心理。不超过200字

    ①半期进步受到老师表扬               ②收到心仪的礼物

  • 15. 亲爱的同学,你记录过自己的一天吗?是有特殊意义,还是平平常常?请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材料真实典型,重点突出;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