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州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17 浏览次数:246 类型:中考真卷
一、知识运用(10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mì)视(níng)参不齐(cī)为人知(xiǎn) B . 热(chì)育(yùn)振聋发(kuì)惟妙惟(xiāo) C . (yè)熏(táo)栩如生(xǚ)神采奕(yì) D . 立(chù)星宿(xiù)络不绝(yì)千之力(jūn)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端祥、秘诀、正襟危坐、胸有成竹 B . 妥帖、空旷、轻歌曼舞、锋芒必露 C . 赞誉、喷薄、郑重其事、以身作则 D . 颁发、秀颀、格物至知、雕梁画栋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展商利用数字化平台,向世界全方位呈现中国眼花缭乱的旅游资源。 B . 直到今天,我们所爱的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还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进。 C . 经过30多年的前赴后继顽强拼搏,终于建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迎来人类卫星导航的“北斗时代”。 D . 1951年6月,常香玉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遭受敌机轰炸,义愤填膺 , 她决定用义演募捐的方式捐献一架战斗机。
  •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桑园里一派热闹景象,映入眼帘的是,桑农采桑忙碌的身影和蚕食桑叶的沙沙声。 B . 无论是对故乡亲人的刻骨思念,还是对举家团聚的遐思神往,记忆里的故乡总是有温度的。 C . 校史陈列馆里,一张张奖状、一排排奖杯,对于这些老教师来说无一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D . 女足健儿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进而实现自我的拼搏姿态,总能给人以砥砺前行的追梦勇气。
  • 5.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 .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 . 张伯苓先生80多年前就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D .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来……璨若星河的篇章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代代流淌。
二、文化积累(8分)
  • 6. 古今诗文名句默写。
    1. (1) ,刚从神话的矜网里挣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2)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3. (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4. (4) ,冷冷作响;好鸟相鸣,梏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5. (5) 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水何澹澹,”的诗句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曹操《观沧海》)
    6. (6) 李白出蜀人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李白《渡荆门送别》)
    7. (7) “乐”有多重境界;柳宗元寄情山水,自得其乐;欧阳修,山水之间,与民同乐;范仲淹,进退唯忧,何时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 (8) 心静神闲,悠然举目,夕阳斜照,南山云绕,禽鸟归巢,好一幅“”的画面,令人神往。(陶渊明《饮酒•其五》)
三、阅读(46分)
  • 7. 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下题。

    人生五十始!(节选)

    埃德加•斯诺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④“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下!

    ⑤“这里的工作的进展要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⑥“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 (1) 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第③段中为什么说“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2. (2) 请你列举上面选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3. (3)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你认为革命领袖人物最应该具备哪两种素养?
  • 8.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力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1. (1) 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 (2) 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 (3) 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词,有哪些原因?
    4. (4) 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 9.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题。

    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

    《光明日报》评论员

    ①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

    ③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

    ⑤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杳表明掌据国家涌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________;……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

    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⑦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

    1. (1) 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2) 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 (3) 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4. (4) 文章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②寂寥:冷清萧条。③排:推开。

    1. (1) 请你概括诗中“鹤”这一形象的特点。
    2. (2)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3. (3) 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11.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善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

      ②遂反流逆上矣溯:

      ③而言之不:详:

      ④夜绝壁之下泊:

    2. (2)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②自以为得其实。

    4. (4) 【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5. (5) 【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6分)
  • 12. 假如你是光明中学901班的学生,班级开展以“我们爱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材料二: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降平院士逝世。巨星陨落,举国同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前曾说,“不下田的学生我不带”仙堂年斗献草帽护起裤腿,下田试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禾下乘凉”是他的梦想。钟南山院士评价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材料三:日前,湖南某小学举行校所共建劳动基地活动,农科所博士团带孩子们种下基地建成后的第一季农作物——油菜。每个同学负责一小排作物养护。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1. (1) 任务一:探究三则材料,你懂得了关于劳动的什么道理?
    2. (2) 任务二:现已根据材料二拟写了上联,围绕活动主题,请你根据材料三补写下联。

      上联:科学家禾下乘凉勤躬耕

      下联:

    3. (3) 任务三:你班计划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将邀请农科所博士团某老师前来指导,结合材料三,请你以班长小明的身份将下面的邀请函补充完整。

      邀请函尊敬的农科所博士团老师:

      我班将于2021年6月25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回复为盼。

      光明中学901班小明

      2021年6月20日

五、写作(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

    ——这句话适用于中国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现实中你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读完材料,你有何联想与思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讲述经历,可抒发真情,可展开议论。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字数不少于600字。

    ⑴命题作文:我等着您道歉

    ⑵半命题作文:我选择_______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