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11校联考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11 浏览次数:9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化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化学家与其成就相对应的是(   )
    A . 拉瓦锡一元素周期律 B . 侯德榜一制碱工业 C . 门捷列夫一原子论 D . 道尔顿一测定空气成分
  • 2. “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如图是几种分子的模型,请由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氧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B . 氢气由2个氢原子构成 C . 1个氨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 D . 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 3. (2019·长春模拟) 图表资料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推断原子的中子数 B . 根据元素周期表,能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C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判断金属是否容易被稀盐酸腐蚀 D . 根据溶解度曲线,能判断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 4. (2021·安徽) 某同学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1%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 . 用托盘天平称葡萄糖时,砝码放在左盘 B . 转移葡萄糖时,纸上有少量残留 C .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 D . 配好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洒出
  • 5. (2020·重庆) 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
  • 6. 下列有关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交叉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化学变化

    乳浊液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物理变化

    溶液

    A . A   B . B   C . C   D . D
  • 7.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 . 反应①可以是置换反应 C . 反应物Y可以用来检验CO2 D . 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②
  • 8. 化学小组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 . 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 . 丙中铜丝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D . 实验甲中的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 9. 以下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 .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 . 碳单质中,金刚石、石墨是由原子构成的,C60是由分子构成的 C . 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证明水分子化学式为H2O D .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 10. 下列实验中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鉴别氮气和氧气,分别闻气体气味 B .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可以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温度变化 C . 除去铜粉中的CuO,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 除去H2中的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11. (2020·济宁) 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I),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 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 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 . 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 . 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 12. (2021·常德)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发生某一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2

    16.8

    0.8

    0.1

    反应后的质量/g

    x

    8.4

    3.0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x=8.5 B . 反应中生成丙与丁的质量比为3:1 C . 乙一定是化合物 D . 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22:9
二、综合题
  • 13.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根据所给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2. (2) 实验室既能制取氧气,又能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代号),请写出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 (3)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极易溶于水的氨气(NH3),请根据以上装置图选择,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代号),如果用F装置收集氨气(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 14.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C)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 , 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
    1. (1) (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一步反应生成CO,请写出CO2与C反应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
    2. (2) (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

      (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g)和CuO(2.0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

      (实验过程)

      由如图2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由黑色变为光亮红色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______→尾气处理(填字母)。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②→③→① C . ①→④→①→③→② D . ③→④→①→②
    3. (3) 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
    4. (4) 装置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5) 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一种即可)。

      (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

  • 15. 金属(Ti)硬度大、熔点高、耐腐蚀,被誉为“未来的金属”。钛酸亚铁(FeTiO3)经过一系列反应制备钛和甲醇(CH3OH)主要生成过程如图:

    1. (1) 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价。
    2. (2) 反应①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X为
    3. (3) ③冶炼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在氩气(Ar)中进行的理由是
    4. (4) 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
    5. (5) 已知④发生的是分解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6. (6) 绿色化学提倡物料循环,以上流程中可用于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三、计算题
  • 16. 化学实验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瓶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出50克,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让大家用质量分数为1.96%稀硫酸来测定其浓度。消耗稀硫酸的量和pH的变化如图一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

    1. (1) 当出现现象时,反应完全,刚好达到中和。
    2. (2) 图一中的P点时,溶液中溶质的阳离子有哪些?请写出粒子符号
    3. (3) 根据图二温度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4. (4) 用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配制1000克1.96%的稀硫酸,那么需要浓硫酸的质量
    5. (5)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请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