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02 浏览次数:18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pū)    分(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 . 树(sānɡ)  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 . (xīn)   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 . (áo)    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 2. 选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 热  愁  郁 B . 蔽  绿  成 C . 花  负  D . 叶  下 
  • 3.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 .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 . 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 .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4. 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色花》结尾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一句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B . 《荷叶·母亲》一文重点写雨中的荷叶覆盖在莲花上面,作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则是为了写母亲,揭示了“我”是雨打风摆动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C .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句话告诉我们,“我”家中女孩多,祖父重男轻女,所以“我”在文中感到“烦闷”“不适意”。 D . 课文所选的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 .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 . 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 6. 名句默写。
    1. (1) 《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3. (3)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4. (4) 《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7.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 . 也许是蔚蓝色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 . 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色天空的一朵白云 C .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 .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二、诗歌
  • 8.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2. (2) 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3. (3)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之情。
    4. (4)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 .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 .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三、阅读题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丘去(

      ②尊君在

      ③期中(

      ④去后至(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 . “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 C .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 .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 (4) 读完此文,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 10. 阅读《韭菜饺子》,完成小题。

    韭菜饺子

    徐立新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候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⑪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⑫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⑬ 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⑭ 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⑮ 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2)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3. (3) 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
    4. (4)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
    5. (5) 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有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四、写作题
  • 11. (2021八下·南陵期末)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  ▲  相遇"为题写一 篇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