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17 浏览次数:171 类型:中考真卷
一、语言积累
  • 1.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国有脚综,行步甚有限制,时而睨,目中含有怒火。

  • 2. 根据拼音提示,在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汉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jiān , 南市买pèi头,北市买长鞭。

  • 3. 把“即”“既”分别填入横线内。

    A.可望而不可

    B.来之,则安之

    C.往不咎

    D.席演讲

  • 4. 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①,而伯乐不常有。李贺的诗“②,提携玉龙为君死”,道尽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诸葛亮是幸运的:“先帝不以臣卑鄙,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辛弃疾醉赋壮词“④,梦回吹角连营”,却报国无门;苏轼满怀期待“持节云中,⑤”,却一再被贬;诗仙李白吟唱“⑥,忽复来舟梦日边”;孟浩然感叹“坐观垂钓者,⑦”;才调无伦的贾谊总算等来了“伯乐”,现实却是“可怜夜半虚前席,⑧”,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5.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虎座凤鸟悬鼓是荆州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标志,也是荆州最具显著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B . 虎座凤鸟悬鼓的凤高大轩昂,虎矮小瑟缩,充分体现了楚人崇凤和征服猛兽的自强品格。 C . 虎座凤鸟悬鼓造型生动,华丽辉煌,不仅是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更是一件实用的乐器。 D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鼓比虎座凤鸟悬鼓更妩媚、更精致,更华丽、更珍贵。
二、古诗文联读
  • 6.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 , 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 (1) 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松柏冢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 B . 王之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 . 时时而进      【间】指较短的时间 D . 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 (2) 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妻之美我者 B . 问之客曰 C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 . 由此观之
    3. (3) 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 一项是(   )
      A .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 . 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 . “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 .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4. (4) 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 . 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 . 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 . 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5. (5) 下面对《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 B . 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C . 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D . 齐威王的人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6. (6) 请用三个“/”给《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

    7.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名著选读
  • 7. 名著选读

    举国迁移(节选)

    ①蒋介石预料到红军企图渡过长江进入四川,于是从湖北、安徽和江西抽调了大批兵力,用船急速向西运送,企图从北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所有的渡口都有重兵把守;所有的渡船郡被撤到长江北岸;所有的道路都被封锁;大片地区的粮食都被劫掠一空。南京方面又另外调动大批兵力进入贵州,增援地方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兵”。王家烈的部队最终被红军困住。南京方面还派遣部队前往云南边界,在此设置障碍。因此,红军在贵州遇到了20万军队的堵截,敌人沿途设置障碍。迫使红军在贵州两次调转方向进行大规模行军,并绕着省会贵阳进行了大范围迂回行动。

    ②红军在贵州用了4个月的时间实施机动作战。在此期间,他们共消灭了敌军5个师,攻下了军阀王家烈的指挥部,占领了他在遵义的西洋豪宅,招募了2万名新战士,并且到该省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的损失非常小,但仍然面临着横渡长江的问题。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结兵力,狡猾地封锁了通往长江的便捷近道。他现在将“剿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在阻止红军渡江上,无论红军在哪里渡江,他都企图将红军进一步向西南地区驱赶,或者把红军逼进西藏的无人区。他给手下的各个指挥官和地方军阀发电报:“将红军阻截在长江南岸,关系到党国命运。”

    ③红军于1935年5月初突然调头南下进入云南,这里是中国与缅甸和印度支那交界的地方。红军经过4天急行军,抵达距离云南省会云南府10英里的地方,地方军阀龙云紧急调集全部兵力进行防卫。同时,蒋介石的增援部队从贵州赶来,紧追不舍。蒋介石和蒋夫人原本一直留在云南府,此时连忙登上法国火车南下前往印度支那。南京方面的大队轰炸机继续每天在红军上空狂轰滥炸,但红军还是继续前进。不久,这种恐惧的气氛消散了,原因是南京方面发现,红军向云南府的挺进只是由小股部队实施的佯攻。红军主力部队正在西进,目标显然是在龙街——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几个通航点之一——横渡长江。

    ④在荒芜的云南山地,长江深入巨大的峡谷,急速穿行。山峡中突起高耸的山峰,长达1英里多,两岸矗立着陡峭的石壁。政府军早已全数占领少数几个渡口。蒋介石非常高兴,此时他命令将所有船只拖到长江北岸烧毁。随后,他指挥他的部队和龙云的部队在红军周围进行包抄,企图在这个富有历史盛名的、暗藏危险的江岸上将红军一举剿灭。

    ⑤红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仍然继续兵分三路向西朝着龙街方向疾进。那里的船只已被烧毁,南京方面的飞行员报告称,红军一支先头部队开始建造竹桥。蒋介石更加有把握了,造桥需要好几周时间。不过有天晚上,红军的1个营突然不知不觉地调转方向,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奇迹般地行进了85英里,在黄昏时赶到附近另一个可能的渡口——皎平渡。夜幕降临时,他们身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进入城镇,神不知鬼不觉,悄悄解除了国民党驻防部队的武装。

    ⑥船已经被撤到了北岸——可是没有被烧毁。(红军还在数百里之外,并没有往这里来,为何要烧掉船只?政府军之前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不过,要怎么搞条船到南岸来?天黑之后,红军押着一个村吏来到江边,让他向对岸的哨兵呼喊,说政府军已经到了,想要一条船。对岸的哨兵毫不怀疑地派来了一条船。这些“南京”部队的一支分队就这样进入到船舱内,很快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达四川境内。守军当时正舒舒服服地打着麻将,红军的潜入让他们吃了一惊。红军没有动武就将他们堆放的武器没收了。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埃德加·斯诺)

    班级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1) 标长征路线——小组讨论将⑤⑥段描述的战斗命名为“夜袭皎平渡”,并标注到“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你认为应标注在ABCD的哪一处?
    2. (2) 明长征战略——红军在贵州、云南的胜利展现了新战略的威力。请你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来表述这个新战略。
    3. (3) 绘长征画面——小荆读到上文画线句子觉得特别有意思,请你发挥想象,向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

    4. (4) 悟长征精神——小楚说:“我觉得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靠的是紧密团结群众。你看,红军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还到贵州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请仿照小楚的说法,说说你悟到的长征精神。
四、时文精读(12分)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趣话“三年”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作者:张英俊)

    1. (1) 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 (2) 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研读第④段,分别说说“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目月”的含义。
    4. (4) 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

      A.一去三年故人疏                           第②段

      B.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第③段

      C.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第④段

五、报刊浏览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荆荆”有味  楚楚动人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荆州博物馆开展“馆长带我看荆博”系列特色活动,三名馆长、副馆长化身讲解员,带领600多名游客感受了荆楚文化的魅力。

    上午9时,在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带领下,由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及在荆大学生组成的游客团集中参观了珍品馆。从《五大夫遂——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到《丹漆神韵——楚秦汉漆器精品展》,漆木器、陶器、青铜器等200多件(套)文物让大家目不暇接。在二楼东边展厅中央展出的虎座凤鸟悬鼓,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该文物高1.49米,宽1.45米,双虎为座,双凤为架,凤冠悬挂乐鼓,猛虎作势前扑,翔凤振翅欲飞,气势恢宏。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选自《荆州日报》2021年5月20日,有删改,记者:伍丹,通讯员:陈冬冬)

    外交部向全球推介英雄

    “今天的推介会,极不寻常,因为今天的主角是一个英雄的省份:中国湖北;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武汉!”4月12日下午4时45分,外交部蓝厅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致辞这样开场。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向全球推介湖北,他展示了3组对比鲜明的照片:黄鹤楼从空无一人到游人如织,户部巷从一条“空巷”到人头攒动,总部位于武汉的东风公司从按下“暂停键”到平均每51秒下线一辆乘用车。这是英雄湖北浴火重生的荆楚新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在推介活动上用李白的诗句表达对湖北的向往。

    (选自《湖北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记者:肖丽琼)

    1. (1) 读报要学会读题。第一则新闻标题很有创意,请说说你的发现。
    2. (2) 读报要善于借鉴。假如外交部蓝厅给你30秒,请用一段话推介你的家乡。
六、语用实践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近日,原本栖息于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经墨江县一路北上,直抵昆明,行程达500余公里。目前,云南省林草局成立现场指挥部,投入大量警力及应急处置人员,出动警车、渣土车及无人机,运用空地联动方式密切跟踪野象,研判迁徙路线,及时发布预警,沿途疏导车辆、疏散村民,并采取柔性围挡、投食诱导等措施,避免野象与人群正面相遇。

    1. (1) 劝说:为了确保人象安全,请你拟一条标语,用于悬挂在关键路口,劝返前往高风险区的人员。
    2. (2) 应对:野象群进入莲花村田地觅食,村里玉米、大豆、蔬菜大棚遭到大面积踩踏,损失惨重。请你以村委会名义向村民做好解释安抚。
    3. (3) 讨论:班上模拟现场指挥部就该事件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应对措施是否得当、用何种方式“劝返”野象、人与动物如何共处等。请你就其中一个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100字左右)
七、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我们都有自己的校服。它或许很丑,看着它你会有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它或许很重,浸透了三年来肆意挥洒的汗水;它或许很乱,到处都是不经意间留下的斑驳墨痕……它陪伴我们朝朝暮暮,妆点我们的少年时光,见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⑴请以“校服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⑵有人认为,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有人认为,学生不必穿统一的校服。请你就其中一方的观点立论,写一篇辩论词。

    ⑶或许你对校服有自己的理解,有不一样的创意,请你展开想象,以“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的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