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11-13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敢和差距较劲

    冯远

    ①差距,是一个人们不太喜欢的词,因为觉得差距就代表着失败,代表着没面子,代表情何以堪。但是,差距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机会。大到一个国家,因为看到了差距,可能会及时调整尽快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瞄着国际一流水平,在正视差距中不断前进,在努力追赶中缩小差距,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小到个人,因为看到了和他人的差距,就会勤奋刻苦,追赶上来。

    ②古语云:“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也并不可怕,但最怕的是对差距或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或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根本不想正视差距,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人在差距面前担心下级“看低”了自己,领导“看轻”了自己,同事“看扁”了自己,面故作高深、恣意掩饰,不敢敞开自己、“暴露” 自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是自欺欺人,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③只有常怀“差距意识”,敢于和一流比差距,善于缩小差距,才能跻身一流、比肩一流。换句话说,就是要多和差距较较劲。不仅要查漏补缺、不断学习,更要克服自己长期形成的情性、惯性,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

    ④较劲,不是认死理,而是认识到差距并承认差距的存在,有志赶超的精神和气势。这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清醒,是一种多在事 上磨的韧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觉,更是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精气神。古往今来,多少平凡的人不是靠着这样一股气啊、劲啊,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⑤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多次朗读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 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现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败,西管回藩却成为毛泽东都饮佩的人。可见,一开始有差距并不可怕,只要愿努力、肯较动,差距总会一点赶上,甚至被超越。

    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任何成绩都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耕出来。干出来的,勇于与自己较动,不退编:敢于与高手较动,不让步:养于与困难较动,不低头,我们就能把短板变成我们的优势,实现由“跟跑”“后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敢和差距较劲。 B .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C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 . 敢于与高手较劲。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由人们不太喜欢的词“差距”引出本文的论题,指出“看到差距”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 B . 第④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平凡的人靠着较劲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的具体例子。 C . 第⑤段列举曾国藩正视差距的例子,从反面论述“常怀差距意识,能缩小差距,跻身一流、比肩一流”。 D . 第⑥段总结上文,指出“敢于与自己、高手、困难较劲,会变短板为优势,成为领跑者”。
    3. (3) 下列对文章“较劲”一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较劲”,不是认死理,而是认识到差距并承认差距的存在,然后用尽一切手段消灭它。 B . “较劲”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清醒。 C . “较劲”是一种多在事上磨的韧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觉。 D . “较劲”是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精气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服,是以汉服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也包括少数民族服饰。近年来,华服这一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的服饰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成为时尚 与传统融合、青春与古老共鸣的重要文化现象和新兴经济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今,全国华服爱好者从32万增长至454万,华服商家从196家增长至1550家。华服的销售产值也从2015年的1.9亿元,增长到今天的数十亿元。

    材料二:

    2020年12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担任指导单位的“中国华服日”活动在南京举办。数以万计的华服爱好者从全国各地云集六朝古都南京。“中国华服日” 活动以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宗旨,以中华传统服饰为载体,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 , 用美与自信向时代致敬。在当天的华服研讨会上,南京云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俊说:“现在很多华服无论是面料还是做工,都越来越精美和高端。云锦是南京的瑰宝,是世界级的非遭,我也在琢磨, 是不是可以把云锦的面料和纹样,和华服相结穿在更多人身上,更好地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三:

    在2021年春晚舞台上,大型沉漫式国湖服饰大秀《山水霓裳》令人惊艳。导演组将舞台化为秀场,40余位模特在舞台上展示了59套国风华服,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中国山水意境与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的视觉魅力。

    模特何穗:这一次走的其实是中国的华服,更多的中国元素,更多的民族工艺的服饰,我觉得心情是不一样的。你有一种自豪感,你自己内心会觉得更加的庄重。

    歌手李宇春:我把天地当衣衫,风光醉河山,大家可能讲的是衣衫的穿戴,但我更多的感受是我在中国土地上,我的根带给我的一些文化一些营养。我把这些东西穿在了我的身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华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汉服和少数民族服饰都是华服的一员。 B . 华服深受喜爱和追捧,这一群体从原来的32万,增长了454万,增长迅猛。 C . 除华服爱好者参加“中国华服日”活动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参与华服研讨。 D . 2021年春晚,模特在舞台上展示的国风华服,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采用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华服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迅猛。

      B . [材料二]画线句子的“由”“活动”“举办”分别是连词、动词、名词。 C . [材料二]中加点的“继承发扬”为动宾短语,“文化繁荣”为偏正短语,“传统文化”为主谓短语。 D . [材料三]引用了模特何穗和歌手李宇春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华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3. (3) 对于推广中国华服,你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简要说说。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快递里的深情

    艾科

    ①自从故乡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岔五就会给在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

    ②起初,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③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开着电动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烦琐”,以至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的温情纽带。

    ④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个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做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为奶的保健品,给他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

    ⑤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着一个规则,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孝心包裹”的自豪感。面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 , 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⑥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件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奔——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件快递。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血

    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⑦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土豆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油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至后来他给我打电话,聊的也越来越多,但每次结束时,总不忘问同一句话……

    ⑧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对方邮寄的东西,并非是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 祝福和牵念。在多少个无眠夜晚,我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缓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摘编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 文章围绕“快递”写作,一些“我”给家里齐东西回去后遭到父亲的“训斥”,二是父亲给“我”寄来自己亲手做的布鞋。 B .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真实生动。 C . 第⑤段中加点词“训斥”表现了父亲对“我”私自寄快递行为的不满和质问。 D . 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爱埋藏在一针一线中,让“我”感动。
    2. (2) 请指出第⑧段画线句子的作用,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快递,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变化。父亲在电话里和“我”聊的越来越多,你觉得父亲会对“我”说些什么,他结束时总会说的那句话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下来。
  • 4.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尼摩船长,”我说,“这支枪十分好,并且便于使用。我现在真想试试它。不过我们怎样到海底下去呢?”

    “教授,此刻诺第留斯号搁浅在海底下十米深处,我们只待动身出发了。”

    “我们怎样出去呢?”

    “您不久就知道。”

    1. (1) 选文出自(国别)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2. (2)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你认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关联吗?
二、古诗文阅读(26 分)
  • 5.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氩氩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 , 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话: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水陆草木花   何陋 B . 香远清    自以为大有所 C . 名之不可    自钱孔入,钱不湿 D . 不可得而者耶    饭食,饮水
    2. (2) 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选自课文《爱莲说》.作者周教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阳说》通书3等。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宽之有惊” C . [甲]文“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发表议论,也可记事:[乙]文节选《梅花草堂笔记》,“笔记”主要以随笔形式写日常见闻与生活琐事。 D . [甲]文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与[乙]文的“复无所,故称瑞耳”分别是判断句和倒装句。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 B . [乙]文作者从香气、颜色、形态意趣等方面描写了兰花。 C .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 D . [甲]文简约、淡雅,语言质朴自然;[乙]文运用衬托、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

      传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 . 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 . 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 . 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 7.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2. (2) ,一山放过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坎漆公店(其五)》)
    3. (3) 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哲理的诗句是:。(王安石《登飞来峰》)
    4. (4) 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两句诗是:。(龚自珍 《己亥杂诗》
    5. (5) 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的句子是:。(刘禹锡《陋室铭》)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 8.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A . (qiào)    息(shùn)    毛骨然(sǒng) B . 持(jīn)    憎(è)    如重负(shì) C . 序(zhì)    对(jiào)    颠流离(pèi) D . 溅(bìng)    污(huì)    轰烈烈(hōng)
  • 9.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
    A .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一段完整的心灵朝圣历程,它可以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有益的启发。 B . 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察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C . 真正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 , 也如近在咫尺。 D . 姗姗来迟的月亮,颤巍巍地爬到半空中,顽皮地朝人们微笑。
  • 10.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们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提高防控意识,严防疫情不再反扑。(否定不当,去掉“不再”) B . 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搭配不当,把“强化”改成“增强”) C . 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搭配不当,在“基层防控能力”的后面加上“建设”) D . 随着仪征化纤第12条年产500万吨熔喷布生产线投产成功,使中国石化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熔喷布生产基地。(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 11. 依次填入下列横材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乡村生态振兴要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生态家园。      , 就是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①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②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③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A . ③④②① B . ④②①③ C . ①③④②
  • 12. 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让“孝亲敬老”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班级举行了“老亲养告,从我做起”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势。

    1. (1) 阅读下边的宣传画,报写两则公益广告语。

    2. (2)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对待父母的角度说说如何行孝。

      子日: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3. (3) 班级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敬老院去慰问,小刚不想去,他认为只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可以了。作为班长,你该怎样劝说他改变想法?
四、写作(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师长的寄语,同学的留言,大多语言隽永,引人深思。

    一位老师这样教导他的学生——“行囊里要装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

    一位学长这样期望他的学弟——“要有所学, 有所成,有所爱,人生路上,心灵的行身不能空空如也。

    同学们,你的行囊里装着什么呢?

    请以“把   ▲   装入行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