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名校调研系列卷2021年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模拟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148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或括号内端正地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1. (1) 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 (3)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 ”两句,刻画出卖炭老人虽然衣着单薄,却希望天气寒冷,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4. (4)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中,表现戍边将士无法建功立业,归期不定,以酒遣愁的词句是:
  • 2. 基础知识积累
    1. (1) 对下面两幅书法作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两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 B . 左幅为楷书作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右幅为隶书作品,字体呈宽扁状。 C . 左幅为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右幅为隶书作品,字体呈宽扁状。 D . 这是两幅篆书作品,笔画瘦长圆滑,有古代象形字的特点。
    2. (2) 下列传统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B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鄙人”“贵姓”属于谦辞,“惠顾”“家父”属于敬辞。 C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以家信的形式对后辈以教诲和劝勉是其中的一种。 D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大多以“右”为尊。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春的精神,     是对理想的追求,      是为理想而不懈奋斗。把远大理想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依然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闪光□

    1.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不奋斗   ②而不舍

    2. (2) 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逗号  引号 B . 感叹号  句号 C . 顿号  句号 D . 问号  问号
    3. (3) 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 . 不仅……而且…… B . 因为……所以 C . 只有……才…… D . 不是……而是
  • 4. 下列句子中语病修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为供儿子读书,“拾荒老娘"于化玲九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删除“独自") B . 他的晚年,精力仍然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应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 C . 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导致”改为“使") D .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静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
二、阅读(47分)
  • 5. (一)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1) 本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人名)。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从书以观

      ②不敢稍

      ③礼愈

      ④略无慕艳

    3. (3) 作者家贫却能“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4. (4)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5. (5) 结合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 6.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吴隐之传

    (隐之)弱冠而介立 , 有清操,虽儋石无储 , 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极餐投算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街 , 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 , 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注释]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石无储:家中无积蓄。③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⑤班:分。

    1. (1) “妻自负薪"中“负"的意思是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3. (3) 文中的吴隐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7. (二)现代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念田沟鱼

    ①我的家乡在南海岸边上。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人对吃颇为讲究,烹饪文化底蕴深厚,菜香远方。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乡人对山珍、海鲜的烹饪别出心裁,碟碟都让人馋涎不已。

    ②有一年,政府部门让我编写《特色美食》一书。我组织撰写者、摄影师等人用了将近一年才编好。书分“大海的味道”“田野的味道”两部分。我们尽情谱写大海的鱼虾,挖掘田野的珍藏,搜集民间美食历史和烹饪秘诀,力求让家乡传统美食文化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

    ③一天,我将初稿带回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看到书中美丽的菜图,便翻阅起来。她说,这些菜全是海参、石斑的,怎么没见家乡的“田沟鱼”,“田沟鱼”最香。

    ④是啊,怎么连家乡的“田沟鱼”都忘记编写进去了呢?

    ⑤"田沟鱼”是家乡人的称呼,是田野中自然繁殖生长的小鱼,因生活在田间的“排水沟”里,故得名。

    ⑥家乡的“田沟鱼”种类繁多,五颜六色,非常美。小时候常会捕回家中,用玻璃瓶养着。瓶中放些水草,鱼儿在草中游荡,逗着玩,很有趣。村民大多不懂鱼的学名,是沿用祖宗冠以的“土名”来称呼。

    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生活艰辛,都喜欢捕“田沟鱼”,来添补营养。

    ⑧六月早稻收割,泥土翻新,“田沟鱼"散游在水田中。夏天骄阳似火,田水常被太阳晒得烫手。田间的一些鱼儿会被烫死,一些会在田埂下冷泉旁,集体寻求掩护。这是捕捉的最佳时间。家乡捕“日晒鱼"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⑨少年时,我会常常带着妹妹们去抓“日晒鱼" ,我们有的拿竹篓,有的拿小簸箕,有的拿锄头,正午出发。在田里搜寻,浅水处直接用簸箕抓,深水处就用泥土圈起来,用簸箕挖干水再抓,田埂旁的小洞是螃蟹“居住地”,常有水蛇在里面,我们按照母亲的指导,先用木棍插进去,撞几下,觉得安全后再用手塞进去抓螃蟹。妹妹们没有经验,常被螃蟹钳钳得哇哇大叫。但她们并不害怕,抓了一个又一个。下午三四点回来时,个个全身湿透,脸色通红。我们扛着满筐鱼蟹归来,心花怒放。

    ⑩母亲是烹饪“田沟鱼”的好手,用家中自制的豆豉,芋苗、酸菜等做配料煮“田沟鱼”,味道清香扑鼻,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每当此时,母亲都会吩咐我煮饭要多加点米,让妹妹吃个饱。”

    ⑪母亲手把手教我们煎“田沟鱼”。总是边煎边说,煎鱼急不了,小火煎鱼不会糊,煎到金黄色才香……

    ⑫我对母亲说:“您一语点醒梦中人。书中的菜,煎炸焖炒,样样好,但如果没有‘田沟鱼",这本书真的缺味道了,谢谢母亲。”

    ⑬我回到老家,将想法告诉村里人。他们说,“田沟鱼”几乎绝迹了。

    ⑭我吃了一惊,“田沟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啊,怎么会几乎绝迹了呢?

    ⑮堂兄阿贵说话风趣。他说,过去,晚上田园蛙声一片,有擂鼓、有唱歌,像大型音乐会,用灯火一照,到处可见它们在“谈恋爱”。现在,青蛙、“田沟鱼”等难见了,几乎都走“黄泉路”了,就连山上的鸟儿也少多了。

    ⑯大叔说,“年轻人常劝大家不要滥用农药,一来作为农药残留超标,危害身体;二来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害虫越来越多,益虫越来越少,会吃大亏,可就是没人愿意听。”

    ⑰告别乡亲。回来时,因找不到“田沟鱼”,心中自然失落。当然,这不只是为一种美味的失去,而是想,自然界里,有益于人类的物种,都值得尊重和保护。

    ⑱“田沟鱼"还能回来吗?我在思念着。

    1. (1) 文章围绕“田沟鱼"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 (2) 文章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3.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 (4)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思念着”,文中的“我"在思念着什么?
  • 8.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亲密有间恰恰好

    ①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②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 虽然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④如果你与领导亲密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心无戒备,甚至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如果你“没大没小”,让他觉得自己少了成严,他自然会心生不快。

    ⑤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但毕竟有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如果太过亲密,很容易伤人伤己。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其至把对方看成另一个自己,但两个人毕竟是两种思想,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彼此怨恨。人还有一种心理: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也是亲密有间的。

    ⑥与亲人、爱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锁碎的摩擦。给对方留些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彼此依赖,但不要成为对方的羁绊,这样才会和谐美满。

    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⑧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智慧,太远了会让人感到冷淡缺乏温情,太近了没有距离会给人逼仄压抑之感。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诫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⑨掌握好与别人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彼此的关系就会和谐长久。

    1.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 ,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3. (3) 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
    4. (4) 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9. (三)名著阅读
    1. (1)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中,阿长和街太太对鲁迅都很关心,尤其是衔太太给他买书让他背书等往事,鲁迅一想起就感到很温暖。 B . 《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下孙悟空,并赐号“齐天大圣” C . 《儒林外史》中,王冕出身贫寒,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当地许多名流想结交他,但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D . 《水浒传》中的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武艺高超,最能表现他性格的是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火烧草料场等情节。
    2. (2)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你放心好了,好姑娘。要我进棺材不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偏要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他们对我的病情做的诊断都正确,但是硬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力,那是完全错误的。咱们还是走着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①通过保尔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②保尔经历伤病之后,却"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而在老舍的笔下,有一个人物经历“三起三落"之后,却自甘堕落,成为了行尸走肉,这个人物是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8分)
  • 10. (一)综合性学习

    为弘扬“五四精神",庆祝五四青年节,学校开展了以“点燃青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设计活动]你们班已设计出一项活动,请根据提示再设计两项活动。

      活动一:举办“青春无价"励志名言交流会。

      活动二:

      活动三:

    2. (2) [诠释青春]仿照下列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青春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

    3. (3) [青春之美]校团委在学校校报上,开辟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专栏。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不少于50字)
  • 11.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身后的目光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各个方面都强过别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可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非常苦恼特地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年轻人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到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啦,背着石头怎么可能登上顶峰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后走了。后来,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作文要求:⑴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⑵文体不限。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字和标点书泻规范、整洁。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⑹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