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5 浏览次数:106 类型:中考真卷
一、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的“开水文化”怎么来的?

    韩少功

    ①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

    ②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哪怕再穷的中国人,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决不会用生水待客。烧开一壶水必定是他们起码的礼貌。这个情况曾经被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记在心上。他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

    ③烧开水有利于对饮用水消毒。开水喝多了,虽然可能失去欧洲人口舌于水的敏感,不能像传说中的土耳其人那样细辨泉水、井水、河水、湖水的差别,但生病概率一定大大降低。于是可以理解,古代的欧洲文明的宏伟大厦常常溃于小小病菌的侵噬。黑死病、伤寒,猩红热等,一次次闹得欧洲很多地方十室九空,以至“掘墓人累得抬不起胳膊”,“满街是狗啃过的尸体”——史家们这些记载至今让人惊心动魄。著名文学著作《十日谈》的产生,据说就始于一群男女藏入佛罗伦萨地下室里以躲避瘟疫时的漫长闲谈。

    ④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古英语中的chaa以及现代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诗经•邺风》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习俗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广泛运用金属容器,这些容器堪称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游牧人还处于饮食的烧烤时代,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设备。

    ⑤中国古人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知识。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春秋时期的中国就有了扁鹊和仓公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诊籍》《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更使中国医学高峰迭起。事情到了这一步,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相比较而言,在少茶、少锅、少医的古代欧洲,喝开水的传统如何可能有?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但按照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

    (摘编自《意林》总第38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去欧美国家旅游,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接生水解渴,但这种状况现在有所改变。 B .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则并没有喝开水的传统。 C . 古代欧洲文明的大厦常溃于病菌侵噬,《十日谈》就记载了欧洲人感染瘟疫后令人惊心动魄的惨状。 D . 汉代典籍中多见与“烹茶”有关的描述,由此可知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形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汉。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到了没开水似乎不能活的地步,烧开水也成为一种待客礼仪。 B . 烧开水有利于对饮用水消毒,喝开水降低了生病的概率,但是不能保持口舌于水的敏感。 C . 文章举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的例子,充分论证了中国有发达的中医知识。 D . 刘易斯•托马斯认为,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然而西医的成熟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
    3. (3) 中国的“开水文化”是怎样来的?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4. (4) 文章第①段可否删去?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永远的雪雕

    余显斌

    ①哈巴雪山高耸着,罩着茫茫的雾气。雪花大如掌,从灰沉沉的天空一片片落下来,落在身上,落在雪地上。向远处望去,白皑皑的雪色无边无际,一直蔓延向远方。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向高处蜿蜒着,盘旋着,被落雪遮盖了,隐隐约约的,如一条墨线画在宣纸上。

    ②雪地上滚动着一个黑点,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的,就是他。

    ③他脸色灰白消瘦,衣服破烂,可是,衣领上红色的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却如火苗,在雪地里一闪一闪的。

    ④他张大着嘴,脚步踉跄,呼吸十分艰难。

    ⑤他是收容队的队长,也掉队了。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沿路走着,仍在寻找着倒下的战友,试图发现活着的战士。

    ⑥可是,没有。

    ⑦沿途冻死的战士很多,都被落雪覆盖着,成了一个个雪雕。他们的容貌,他们的表情看不清楚了,可最后的姿势仍然保持着:有的几个人靠在一起坐着,想要相互取暖;有的一个人独坐着,抱着枪,望着远方;有的靠着岩石,和岩石成为一个整体……他们都将生命定格在最后一刻,定格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他们死时,始终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朝着翻越雪山的方向,朝向部队前进的方向。

    ⑧每次见到这些停止呼吸的战友,面对着这些雪雕,他都会站立,静静立在那儿,面对他们,庄重地敬一个军礼。他已经十分疲倦了,可是,他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这样做了,心里才好受一点儿。

    ⑨雪继续飞舞着,漫天漫地,如鹅毛如棉团,落在地上噗噗地响着。

    ⑩他在飞雪中继续走着,脚步越来越无力。他甚至怀疑,自己很可能不久也会倒下,成为雪雕中的一个,和那些战友一样,成为哈巴雪山的一部分,永远地长眠在这儿,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

    ⑪雪山寂寂,没有人声。

    ⑫大部队已经走远了,收容队的其他同志,也在他的命令下走了。

    ⑬走上雪山不久,他的疟疾又犯了,时冷时热的,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脚步踩在地上,如踩在棉团上一样。终于,他走不动了,坐在那儿,浑身瑟瑟颤抖着,将战士们聚拢来,命令他们,带着伤员先走,别管自己。

    ⑭战友们不从,一个个红了眼眶,低着头,站在飞雪中。

    ⑮他生气了,告诉大家,前面还有掉队战友需要援助,耽搁不得,必须马上走,这是任务,这是命令。

    ⑯战士们无奈,最终一个个流着泪走了,慢慢走成雪地上的一溜黑点,走出他的视线,走向蒙蒙的雾中。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⑰他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不得不离开他们。在这样的雪地上,在这样滴水成冰的环境中,战友们都已经耗尽体力,精疲力竭了,还要带着受伤的战士,就更不容易了,他不能再连累他们。

    ⑱他稍微恢复了一点力气,就慢慢站起来,沿着战友们走过的脚印向前走去。他想,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能停下来,就必须一直走下去。

    ⑲走到一处山垭口的时候,他再次站住,面对着一尊雪雕,一个战士的雪雕。对方的外貌和样子,同其他烈士的一样,也已经看不清了,被白雪覆盖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可是,烈士的姿势仍很清楚,是坐着的,背靠着山岩,已经被冰雪焊在了岩石上,成了岩石的一部分。烈士左手抚在腿上,右手却高高地举起来,举在风雪中,直直的。右手的拳头紧紧攥着,在风雪中,也看得清清楚楚的。

    ⑳他想,烈士死前攥着拳头究竟想干什么?是呼喊口号?是鼓励战友?还是指示前进的方向?

    ㉑带着疑惑不解,他慢慢地走过去,慢慢地伸手掰开烈士的手。烈士的掌心里,赫然出现几个银角子,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我是沅陵人,名叫刘山,这是我的党费,请代缴。”

    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汹涌而出

    ㉓他拿了银角子,还有纸条,站在那儿,庄重地对着烈士行了一个礼,然后转身走了,一直走向狂舞的飞雪中,走向蒙蒙的云雾中。

    ㉔多年后,已经成为将军的他,每次交党费的时候,都是双份:一份是他的,一份是刘山的。他说,他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他,一个是沅陵的刘山。

    (摘编自《2019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通过肖像描写,既点出了人物所处的困境,又交代了“他”的红军身份。 B . 文中两处画线句描写“他”流泪,分别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和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C . 小说用第三人称叙事,笔调客观冷静,这样的叙述角度使故事真实可信且更亲切自然。 D . 小说以“他”掉队仍在寻找活着的战友为开端,以“他”发现烈士攥在手心里的东西为结局。
    2.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
    3. (3) 请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是如何突出环境的险恶的。
    4. (4) 小说标题“永远的雪雕”有何妙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 , 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 ,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摘编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释】①召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少时常与鲍叔牙:交往。 B . 管仲用,任政于齐:已经。 C . 公子纠败,召忽死:代指公子纠。 D .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B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C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D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3.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您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B .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见您被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C .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D .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
    4.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因为家贫,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却对此没有任何怨言。 B . 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会盟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是重用管仲之故。 C . 管仲多次参战多次逃跑,鲍叔牙知他不是因为胆小而是需要奉养母亲。 D . 天下的百姓都纷纷称赞管仲有才能,更多的人认为鲍叔牙有识人之能。
    5. (5) 将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①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 (1) 诗歌中“凉”有何意?请结合诗歌解释。
    2. (2) 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积累与运用
  • 5.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3)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4.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5. (5) ,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6. (6)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7. (7)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句描写了诗人看到太阳从海平面冉冉上升的景象。(王湾《次北固山下》)
    8. (8) 杜甫的《春望》中“”一句从听觉的角度表现诗人内心的悲痛。(杜甫《春望》)
  • 6.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几千年前,孔子面对川流不息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 今年,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我们要保持目标不变,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C . 某些国家散播的中国抗疫相关情况的种种流言,在我国抗疫成就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D .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 7.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疫情防控工作。 B . 线上教学对少数老师不是很熟悉,导致不少老师网课直播“翻车”。 C .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大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D . 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 8. 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一是应该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宝贵的、真正值得争取的。这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能够要什么,____,____。____。____。

    ①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什么地方

    ②这就是准确的自我认识

    ③有了这两条,内心就会宁静,行动就会从容

    ④做什么事最适合于自己的性情和禀赋

    A . ④③①②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③②① D . ①②③④
  • 9. 毕业离别之际,一位同学想向同班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下面四个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D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作文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肯尼亚名将、全程马拉松世界记录保持者埃鲁德•基普乔格曾说:“我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但是我会一直向着它跑下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以“极限”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卷面整洁,字数在600~800之间;④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