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7 浏览次数:168 类型:中考真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25分)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大地,人文荟萃。五千年文明之光在这里shǎn yào,中国近代第一城在这里崛起。今天,江海儿女正用zhì huì和汗水,绘就南通发展的绚丽篇章。在这千帆竞发A百舸争流的时代,南通青年更应B(勇立潮头 锐不可当)、奋发有为,与家乡共成长,用奋斗与担当写下最美的青春诗行!

    1.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A处的标点符号是
    3. (3)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B处。B处的短语是
  • 2. 宣传部门组织“00后看南通”活动。你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活动。

    “看南通历史,品江海文化”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一条线路。

    1. (1) 第一站:狼山。坐落于山顶的广教寺山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上联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领队问大家,下列哪一项作为下联最恰当(   )
      A . 极目远眺海阔天空 B .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C . 极目远眺海天一色 D . 举头四顾海天一色
    2. (2) 第二站:蓝印花布博物馆。在这里,你了解到以下信息:

      南通是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梦幻西游》电脑版创作方在实践“匠心传梦•非遗守护”计划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创作了一块以“飞天入梦”为主题的蓝印花布。这次合作借助游戏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蓝印花布,也为传统匠人带去内容创作、技艺传承的新思路。

      ①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准备组织讨论会,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讨论话题。

      ②小弘对组织讨论会有看法,他说:“不就是蓝加白,能做出什么花?我认为这个讨论会意义不大。”你准备如何应对?

  • 3. 名著阅读
    1. (1) 阅读《西游记》的节选文字,概括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

      节选文字

      形象特点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石猴: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齐天大圣:

      行者道:“……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

      孙行者:

    2. (2) 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既有虫性,又有人性。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就《昆虫记》“以人性看虫性”这一特点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你建议以“蝉”的图片作为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封面,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 4. 用课文原句填空。

    成长路上,芬芳满径。“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的塞外奇观,“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自然理趣,“,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开朗,带给我们心灵的滋养;诸葛亮“静以修身, ”(《诫子书》)的谆谆教诲,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远大抱负,李白“”(《行路难》)的满腔自信,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奔跑吧,少年!“‘’,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二、阅读(6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途中应日本人石井菊次郎要求所作。②铜驼:借指国家。③汗马:指为革命奔走的自己。

    1. (1) 秋瑾在《满江红》中写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诗中与之表意相近的诗句是“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6.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万里传(节选)

    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浚入相,荐之朝。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率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

    ③淳熙十二年五月,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

    ④东宫讲官阙 , 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万里曰:“人才。”又问:“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⑤开禧二年,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手书八十四言,掷笔落坐而逝。

    ⑥万里精于诗,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谥文节。

    【注释】①选自(宋史》,有删改。②阙:同“缺”。③端人:正直的人。④韩侂(tuō)胄:南宋大臣。

    1.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乃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率往平之

      为才

      韩侂胄撞开边衅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4. (4)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入相后又把他推荐给朝廷。

      B.杨万里应诏上书,劝谏皇帝“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C.担任侍读,杨万里主动向太子推荐人才,因此“太子深敬之”。

      D.末段中“学者称诚斋先生,谥文节”一句,暗含了对杨万里学识人品的肯定。

      ②人物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本文却用较大篇幅引用了杨万里的奏章,这样写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5. (5) 下面两句话用不同的句式向皇帝指出当前形势,语气和表达效果各有什么不同?

      (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宋史•杨万里传》)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看南通今朝,绘江海蓝图”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二条线路。

    第一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来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一睹大桥风采,你写了下面这则消息: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全长11.072千米,北起南通市通川区,南至苏州市张家港市,主跨为1092米,主塔高330米,是一座有4线铁路,6车道公路的合建桥梁。6月30日具备通车条件,7月1日正式通车。

    作为沪苏通铁路的关键性工程的控制性工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具有荷载等级高、主塔高度高、管理标准高等特点。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开通,意味着南通跨江融合发展又迈进了一步。近两年,南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全面构建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产业、创新、人才等全方位跨江联动、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奏响澎湃激昂的时代乐章。

    第二站:南通西站

    参观完大桥,同学们来到南通西站。南通西站是集铁路、地铁、快速通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在这里,你看到了“南通轨道交通”的标识(如图)。同学们对标识的创意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站:南通城市博物馆

    沿着地铁1号线,同学们来到南通城市博物馆,这里正在举行“南通精神”主题展览,你从展板上看到了一则材料:

    ①“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是南通人改革开放的结晶,是江海文化的结晶。南通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直润泽着这方水土。江风海韵的千年涤荡,赋予江海儿女英勇无畏、敢闯敢干的独特秉性。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催生出南通人敢为人先的改革豪气、拥抱世界的开放情怀。新时代新使命,南通精神仍然是推动南通人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包容会通”,是指胸怀宽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概括了南通人包容万物的胸襟气度。南通通江达海,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区域文化格局,积淀成南通人宽厚大气的精神特质。新时代,南通更是借八方之力,求共同发展。博采才能取长,取长才能补短。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异军突起,就是因为主动吸收了世界船舶制造业的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一些著名企业纷纷来通落户,正是南通人海纳百川、包容会通的结果。

    ③“敢为人先”,就是敢于突破传统、超越自我,这体现了南通人引领时代风骚、敢于争创一流的魄力。四十年的发展,南通人追江赶海,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推进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引进外资外企;随着改革的深入,率先建设民营经济大市;如今,      。南通以比学赶超的发展实践,书写出一部江海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丽史诗。

    (本题所用材料根据《人民日报》、南通网等资料编辑)

    1. (1) 校报准备刊登你写的那则消息,请你补上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 (2) 你如何理解“南通轨道交通”标识的创意?请简要介绍标识主体图形的内容,并写出寓意。
    3. (3) 在城市博物馆内,同学们围绕展板上的材料进行了交流。

      ①同学们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南通精神是江海文化的结晶,在新时代仍是推动南通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B.重读第①段画线句中“一直”一词,可突出南通精神的重要作用。

      C.第②段中画线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是事实论据。

      D.材料先概述南通精神,接着从“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两方面进行解读。

      ②选取你写的消息中的相关信息,在材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论据。

      ③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践行南通精神?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的眼睛

    李汉荣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捉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球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女的眼睛那么纯洁和深情。”他的父母去世较早,于是把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对待。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2020年5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标题的横线上添加一个词或短语,并说明理由。

      添加的词或短语:

      理由:

    2.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这种写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3. (3) 阅读④⑤两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在故乡养病。
    4. (4)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5. (5) “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80个字左右)

      “露珠”的内涵:

      体验:

三、作文(65分,含书写5分)
  • 9. 请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