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1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
    A .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 B . 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 . 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 D . 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 2. 在桑海帝国,穆罕默德·杜尔统治时期.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他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在廷巴克图和杰内等重要城市还派有总督。材料表明当时桑海帝国(    )
    A . 已经确立中央集权 B . 城市治理日益凸显 C .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 . 政治秩序逐渐稳定
  • 3. 1500年后,荷兰运输业的船长大多已不再是船主,阿姆斯特丹的许多船长仅仅是商人船主的雇员。海上贸易的几大分工—船运、贸易、租借船舶由几个人或几个合伙组织包揽,这一经营方式的创立得益于(    )
    A .   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B . 价格革命掀起的寻金热潮 C . 荷兰政治的成功转型 D . 商业革命对荷兰的影响
  • 4. 卢梭认为: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是绝不可以被代表的,所以主权也是不能被代表的。被选出来的议员不应该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不可能代表人民,他们仅是为人民办事的办事员而已。可见,卢梭主张(    )
    A . 分权制衡 B . 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 C . 主权在民 D .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 5. 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了约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的煤、约一半的铁、七分之五的钢、约一半的棉布、四成的金属器件。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 . 打击了英国的传统工业 B . 使重工业成为英国主导行业 C . 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 推动了英国机器生产的普及
  • 6. 列宁说,“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据此可知,列宁意在说明(    )
    A . 垄断是一战最深厚的经济根源 B . 一战推动了帝国主义的发展 C .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爆发 D . 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 7.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英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否决权。这一规定(    )
    A . 利于国联制止侵略战争 B . 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 制约了国联效能的发挥 D . 保护了弱小国家的权益
  • 8. 列宁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工业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而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很明显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列宁在苏俄(    )
    A . 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 9. 表1所示为某同学搜集到的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历史资料。据此可推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

    国别

    事件

    1922年

    埃及

    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26年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的武装斗争

    1926~1927年

    印度尼西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927年

    中国

    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C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 .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 10. 1941年8月14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主要由八个原则构成,包括民族自治、领土完整、经济国际主义、社会保障、缩减军备以及国际合作等。由此可知,《大西洋宪章》的签署(    )
    A .   维护了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B . 为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 旨在退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D . 体现了英美两国对战后和平建设的构想
  • 11. 图1为二战后美国海军逐渐建立的全球性“W”型战略格局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 美国的全球霸权意图 B . 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性 C . 美国本土防御较松散 D . 美苏军事对峙日益严重
  • 12. 从经济大萧条到经济“滞胀”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避免,但二战后政府干预遏制了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显然变缓和了,这说明(    )
    A . 经济危机形式趋于多样化 B . 经济全球化涉及范围广泛 C .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 D . 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深远
  • 13.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A .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 .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C .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D .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
  • 14. 图2是二战后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截至1990年)。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 非洲全面实现了现代化 C . 战后的两极格局被摧毁 D .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 15.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分析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危机时,将其概括为“小国原罪”,即这些国家因为不具备国际货币金融优势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以出口为导向,为此必须稳定本币与国际货币的汇率,以保持出口稳定增长。这一分析意在强调(    )
    A .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B . 国际金融货币秩序的不健全 C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缺失 D . 后发国家缺乏货币金融实力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拉丁美洲(当时称伊比利亚美洲)独立战争正是发生在一个智力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来解放生产力。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世俗化改革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到18世纪后期,西属美洲大学的课程中已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一些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的建立,既在殖民地创造了一种科学文化,又激发了独立战争所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的觉醒。私人图书馆藏书对于解放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民众,尤其是土生白人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这些机构促进了殖民地在化学、矿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外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材料二: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阶层,这一阶层在出现之初便不独立于政治事务之外,而是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动,将科学转化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使科学彻底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爱国科学”和“民族科学”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拥有启蒙思想和新知识的科学家及知识分子不但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独立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运动前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科学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3、图4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3和图4.指出欧洲国家版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四处明显的变化,并简要说明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地缘上与中、苏临近的韩国,是美国亚洲冷战前沿阵线的重要选择。因此,韩国一直是美国军事和经济重点援助的国家。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调整,加强了对韩国经济建设的干预,促使韩国政府有计划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改善和日本关系,以及敦促韩国早日实现经济自主。1962年起,韩国政府开始制定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由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建立自立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谢桂花等《二战后韩国经济起飞与国际机遇的利用》

    材料二:1965年,韩日双方签订了《韩日基本关系条约》及有关协定,韩日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随后韩日签订《韩日经济合作协定》。与此同时,韩国凭借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抓住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机遇,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至20世纪70年代,鉴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韩国开始对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转型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这一转变有力地激发了韩国经济的增长点。

    ——摘编自张仁宝(现代韩国经济》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的影响。
  • 19. 利奥波德·冯·兰克.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他首次揭示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奥波德·冯·兰克用丰富的历史和道德感强调权势斗争下生动丰富的文明发展内涵。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乍看来的那样混乱、战争和国家的无规则兴亡,它包含着精神的、道德的、赋予生命的和创造性的力量;在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和交替中,在它们的勃勃生机以及衰落和包含更丰富内容、更高价值和更广范围的更生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

    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兰克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