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9 浏览次数:25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lì)    镜(líng)    然入梦(hān) B . 琐(wéi)  元(xūn)     怪不经(dàn) C . (lán)   潮(xī)      悲天人(mǐn) D . 塌(tān)   合(qì)      咄咄逼人(duō)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 据调查,近年来大约10%左右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都是开车看手机。 C .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D . 很多人在长期使用电脑输入法后,出现了提笔忘字和书写不规范。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书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 B . “奉送、愚兄、惠存”都是敬辞。 C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 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4. 对下面这首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 . 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词人转身走向朱红色的楼阁,站在雕花的窗户前,看到没有睡觉的弟弟苏辙。 D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饱含哲理。
  •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______;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________;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_______……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化,_______。只有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①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        ②就开始飘飘然

    ③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

    A . ④①③②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①④③
  • 6. 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自习课上,小明和小华在研究问题声音较大,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身为班长的你,希望大家能够安静自习,但又不想影响同学合作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你对大家说:

    A . 自习课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请自律! B . 自习课是每个人自我学习的时间,影响他人学习是不道德的。 C . 同学们研究问题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自习课还请大家保持安静。 D . 如果再有因为研究问题而影响他人的同学,请你出去!
二、句子默写
  • 7. 按教材原文填空。
    1. (1)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2. (2)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3. (3) 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4. (4)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 (5)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6) 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
    7. (7) 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课内阅读
  • 8.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峽,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 ,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胜:

      ②曜:

      ③集:

    2. (2)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一般译作: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样译句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另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的巴陵郡城。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遥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当然“虎啸猿啼”,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

      根据选文和材料,推测“虎啸猿啼”具体指什么声音?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回答下列小题。

    “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①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一书,说的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很多朋友将这句话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的确很厉害!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算算。

    ②“学富五车”中的五车书,和我们今天的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是纸版书,是东汉之后才有的。那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写的呢?答案是简牍。简牍起源于商代,《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简和牍是两样东西,又称“竹简”和“木牍”。竹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简牍制度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中国文字的直行书写和自右至左的排列顺序渊源于此,即使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后,中国书籍的单位、术语,以及版面上的所谓“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简牍制度而来。

    ③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的时间,亦较其他材料更为长久,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教百年间,简牍仍继续用作书写。竹、木盛产于中国,就地取材,廉价而易得,正如纸草之于埃及、贝叶之于印度,这无疑是竹木普遍用作书写的材料的原因。

    ④竹简在商朝就出现了,后来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直用到汉朝。竹简的制作方法很复杂。首先得选用上等的青竹裁切成适合的大小和长度。竹简的宽度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长度则根据书写内容而固定。如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竹简一般长一尺左右(约23厘米),字数少的书信用一块木牍就够了,也是一尺长,因此古代又称信件为“尺牍”。裁切后的竹片要拿到火上烤,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竹简的重量,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干燥后防霉防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来,就像出汗一样,所以这道程序叫“汗青”,也称“杀青”。刘向《别录》曰:“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干之”。今天电影拍摄完成时也称“杀青”,这种叫法就是源于竹简的制作工序。杀青后,就可以在竹片上写字了。竹片写完了,再在竹片上打孔穿绳,将若干片竹简联接在一起,这就是一册竹简了。

    ⑤牍大多用木片制成,汉代多以胡杨和红柳作为原材料。牍比简宽许多,能达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单片牍比单片简能承载更多的文字量,所以牍多单片使用,不用联结成册。牍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与简相比,牍则可以用来画地图,这就是后世将国家疆域称为“版图”的由来。

    ⑥“学富五车”时代的书是竹简,其重量和今天的纸版书不可同日而语。《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博览群书,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筒就是10万字左右。

    ⑦那五车竹简有多重呢?历史学者邢义田先生曾考证过,东方朔上书用的竹简重量可达12公斤多。我们计算一下,3000片竹简能写10万字左右,能达到12公斤多,平均算下来每公斤竹简有8000字。古代马车的载重量一般可达200公斤,五车竹简就是1000公斤,算下来大概有800万字。800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以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约107.5万字,《三国演义》约72.6万字,《水浒传》约92.5万字,《西游记》约83万字,加起来大约355万字。“学富五车”的读书量,大概就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这个水平,今天的中学生基本就能达到。

    ⑧但是,“学富五车”这一成语的本意不是“读”了五车书,而是有五车书的著作,是“写”了五车书的意思!以我目前日夜写作的速度和数量,穿越回古代,也只能算是“学富五筐”!

    1. (1) 阅读第④段,请在横线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竹简”的制作过程。

      一杀青后在竹片上写字—

    2.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简”与“牍”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写出三方面即可)
    3. (3) 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牍比简宽许多,能达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

    4. (4) 小华在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经常将“汗青”两字写成别字。作为小华的好朋友,请用本文所学的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告诉他记忆这两个字的方法。

      你对小华说:“。”

  • 10. 阅读《先生的课堂》,回答下列小题。

    先生的课堂

    ①灰布衫、灰围巾,戴着金丝眼镜——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向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先生收了笑容,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自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我在作文中描写家乡四季风光之美,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以及澄澈的月光;还写到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菜的辛劳。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难忘此课堂于我的重要意义,先生课堂的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体质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学校已建议我这次高考不要参加了,连回去读书都成了奢侈的愿望,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倔强的我不肯认输,此时,我想到了先生。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菜、大米等土特产,骑车奔波二十公里路去找先生。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喊他“老师”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这娃……上炕,上炕。”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冒虚汗。临别,先生叮咛我替他问候我父母好。

    ⑦正月初六,先生夫妇来到我家。看见先生夫妇突然进门,还带了厚重的礼品,我毫无准备,两手不知往哪里放,很是难为情,也不敢正眼看他们,脸一阵阵发烧。心想:是不是我请求先生的事没有希望了。先生先问候我父母好,和他们讨论我上学的事,又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做有出息的孩子。一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送先生夫妇回县城的路上,天还下着雪,我埋怨他们不该亲自来,捎个话就行了。先生解释说:一来你父母年龄和我差不多,应该向他们拜个年;二来我要告诉你上学的消息,让你放心。送走先生,回家的路上,抬头望着洁白雪花从天而落,片片轻盈,像朵朵梨花,开满了我的天空,透过雪花,我看到了阳光。

    ⑧终于可以如愿到先生所在的中学学习,那几个月,我奋发图强。一方面加强营养滋补身体,一方面刻苦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深知,身后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关注我的先生。后来,我以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七月的高考考试。

    ⑨上学、工作、成家,一晃十多年过去。我忙于自己的事务,与先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先生的夫人去世了,先生退休后,居于小城一隅,深居筒出。每每与先生会面,聊过我的工作、生活之后,先生总忘不了谈及我的父母,要我转达对他们的问候。我早已把父母接到身边,这也是先生时时为我上的人生之课。先生还不止一次地说;“你爱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比老师强。”这真是让我羞愧难当,以先生的学问,我是终生也赶不上的。何况我俗务太多,无暇专心学习,哪里有什么真学问。我深知先生是在鼓励我不要忘了读书。先生极少当着我的面谈他的困苦,但他的困苦我能想象得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晚辈不在身边,生活全靠他自己打理……每次从先生家走出,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复杂。

    ⑩我的散文集出版,特意赠先生,请他指教。先生说:“我眼花,看不清文字。”我感到自己搅乱了先生原本清静的生活,先生却将书特意放在床头。我说:“书我拿走吧……”先生说:“先放着,我慢慢看。”临别,先生叮嘱我,他要请我们吃饭。我说要吃饭也该我请客,怎能叫您老人家破费呢?先生一再说他要礼尚往来,又说日子已经定好了,饭店的包间也已预订,我只好答应下来。接着,从同为先生学生的兄长那里得知,那一天是先生的八十寿诞。

    ⑪先生八十寿诞那天,我在致祝酒辞时向先生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他崇高的敬意:先生的课堂影响了我的一生,先生就是我的课堂。

    ⑫两年前的秋天,兄长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过世了!我的脑海忽然一片空白,渐渐地,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多年前先生为我们上课的情景:灰布衫、灰围巾,戴着金丝眼镜,背着手走上讲台……

    1. (1)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为什么去找先生?
    2. (2) 阅读文章第⑦段,说说“我的脸一阵阵发烧”的原因?
    3. (3) 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A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B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C
    4. (4)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人物心理。

      每次从先生家走出,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复杂。

    5. (5) 阅读全文,说说第⑪段划线句的含义。

      先生的课堂影响了我的一生,先生就是我的课堂。

  • 11. 阅读《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

    ①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②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③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关于人的意义,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便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④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我们更要诅咒。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

    ⑤古人对读书很在意,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的故事,等等。

    ⑥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一番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⑦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这就是读书的后天大力和迷人之处。

    ⑧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3. (3) 第④段中加点字“明知故犯的犯罪”具体指什么?
    4. (4) 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读书的后天大力和迷人之处”是什么?
五、作文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

    “怎么办?”

    ……

    “自己决定。”

    请以“自己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造物主关切地问一颗松树的种子:“有三处环境供你生长,你会选择哪一处呢?”

    “哪三处呀?”松树的种子好奇了。

    “一处是瓶子,一处是盆子,还有一处是泥坡。”

    “生长最先考虑的是安全,尽管瓶子相对封闭些。我就选择栖身于瓶子吧。”

    “不后悔吗?选择了栖身于瓶子,也就意味着你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薄薄的泥土难以扎根啊!”造物主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松树的种子兀自一愣,说:“那我选择盆子喽,毕竟盆子里的土层丰厚些。再者,我也喜欢被搬来搬去的感觉。”

    “难道你就不向往更宽广的天地而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作为盆景只能供人观赏,意义不大的。”

    松树的种子一听,怦然心动了。可它又有一丝犹豫:“这样一来,我不就要遭受风雨的恣肆欺凌与烈日的无情炙烤了吗?”

    “造就不凡就得有所牺牲!”造物主语重心长地回答。

    松树的种子欣然接受了造物主的提议。

    几年之后,它果真成了一棵生机勃发气宇轩昂的参天大树!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生命总是在艰难的选择中走向卓越与美好;安逸的生活往柱制约着自我发展;心有广阔的天地才能有所作为;不断的淬炼成就不凡人生;善于听从合理的建议有益于自我发展。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