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年初中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27 浏览次数:18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字词书写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启 dí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有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 shū造成的。想着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二、选择题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巢(kē) 育(bǔ)首(qiào)忧心忡(zhōng) B . (duì) 恶(zèng)红(fēi)摩肩接(zhǒng) C . (báo) 辱(wǔ)唐(tuí)然而止(gá) D . 伏(quán)修(qì)枝(qiú)仰之高(mí)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面对中考,小明胸有成竹 , 信心百倍。 B . 2020 年的抗疫战争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等,无一不是莘莘学子语文学习的例子。 C . 中国抗击疫情取得了辉煌成绩,在众多国家中鹤立鸡群 D . 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B .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考试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C .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D . 从无数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优秀成绩,最好每天都进行训练。
  •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B .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第六病室》等。 C .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D . 《简·爱》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她虽然貌不惊人,矮小瘦弱,但人格独立,心灵强大,是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三、句子默写
  •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 (3) 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
    4.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 (5)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描绘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鱼儿的影子刻印在潭底的石头上,犹如一幅画的句子是:
    6. (6)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四、语言表达
  • 7. 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 ,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心灵是凸镜,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锤炼出思想之纵深。

  • 8. 口语交际。

    为践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你所在班级将于下周一下午3点在班级举行以“锻炼1小时,青春更靓丽”为主题的讨论会。作为班级体育委员的你,代表全班同学去邀请体育王老师参加本次活动。见到王老师,你会怎么说?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 . 颔联引用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未能尽忠朝廷的愤懑之感。 C . 尾联中“君”指白居易,它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有与友人共勉之意。 D .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2.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六、对比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便还家 要:

      ②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③甫数里 行:

      ④偶骑步行 舍:

    2.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屋舍俨             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B . 余人各复延至家     真不知马也(《马说》) C . 俱耘田间           舜发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 盖江北俗           咨臣以当世事(《出师表》)
    3. (3)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而 妇 人 汲 井 且 浣 衣

    4. (4) 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七、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古代的藏书机构》,回答各题。

    古代的藏书机构

    ①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机构却早已有之。据文献记载,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而据《史记》记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担任过周代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②春秋时代,诸子百家著书甚多,当时,各诸侯国把藏书之处称为“府”或“藏”。

    ③西汉初年,随着官家藏书逐渐增多,高祖刘邦令萧何收集秦朝官方所藏图书,建立了第一所“国家图书馆”——石渠阁。后来,又建立了天禄阁,用来收藏各地文献图书。武帝时,宫廷内外都设有藏书处所。学者刘向奉皇帝之命对天禄阁的藏书进行校正整理,并写了内容提要。他死后,其子刘歆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编出了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七略》。

    ④到东汉时,朝廷设有最大的“图书馆”——兰台,并设校书郎负责管理。著名史学家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写出历史名著《汉书》。班固还根据国家藏书,编成华夏第一部“书志学”——《汉书·艺文志》,后人誉之为“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说明这部书对学习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⑤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图书搜集、整理仍有推进。魏秘书郎郑默曾对皇家藏书进行校定、整理,编出了《中经》(国家藏书目录),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一直沿用了1000年。

    ⑥隋文帝时期,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还派人到民间先后搜集了3万余卷书籍。隋代还在东都建立观文殿,下诏访求书籍,积累了丰富的藏书。

    ⑦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图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藏书机构不断扩大,书籍也更加丰富。唐代时,拥有丰富藏书的藏书机构有弘文馆、崇文馆。崇文馆是当时最著名的藏书机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任该馆学士。

    ⑧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图书出版数量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多种大型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北宋初年,最大的藏书机构是史馆、昭文馆、集贤馆三馆,宋太祖时藏书 4 万多卷。随着收藏图书的增多,宋太宗时期修建了新的三馆,并赐名“崇文院”,当时藏书量达 8 万多卷,后在崇文 院里建了密阁,收藏历代名家书画墨迹。

    ⑨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文渊阁、皇史痰等处收藏文献古籍。清代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编成后,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馆阁,它们和紫禁城的文渊阁合称“七阁”(文渊、文津、文源 、文溯、文宗、文汇、文澜)。

    ⑩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从宋代开始,民间刻书事业发展起来,私人藏书比以前更多了。明代从事刻书的著名人物之一毛晋,其私人藏书多达8万多册,所藏建筑叫汲古阁,大部分是宋元刻本

    ⑪明代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最老的私人藏书机构,建于嘉靖末年,在宁波月湖之西。原有藏书7万多卷,其中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等,现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几座馆阁,都是以天一阁为模板修建的。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11期)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2. (2) 文章第⑤段中的加点字“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文章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12. 阅读《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完成下面小题。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②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履行好这一固本强基的育人使命,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融入抗击疫情等爱国主义故事、当前形势与政策等鲜活素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进而立下爱国之志,树立远大抱负,矢志奋斗拼搏。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③发挥网络空间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当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结合青少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爱国主义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主题,着眼话语创新,优化内容供给,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既可感可知,又可亲可近,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爱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④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要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统筹推进、协同联动,有效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同向同行、有机衔接、效果叠加的整体效应。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结合文章第②段,说说在学校这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13. 阅读《逃出天坑的稻米》,完成下面小题。

    逃出天坑的稻米

    ①我家在大山里,屋外除了沟、坎、坑,就是很陡的坡地。因地形所限,父亲只能种玉米和地瓜,它们也成了家里的口粮。

    ②13岁时,我到县城读寄宿制初中,在食堂里吃到了米饭,感觉美味极了。寒假回来后,我对父亲说,家里的玉米渣和地瓜饼,太难吃了,我想吃米饭。

    ③“我会种水稻,可没地方种呀。”望着门外的沟、坎、坡、坑,父亲叹了口气,陷入了沉思。

    ④春季开学的前几天,父亲突然兴奋地对我说:“终于有地方种水稻了,就在天坑坑底里!”“天坑”其实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大深坑。

    ⑤“坑底里能种水稻?开玩笑吧!”我觉得,父亲的想法太过荒谬,完全不靠谱。

    ⑥但父亲解释说,家门口不远处的天坑坑底里,有块阳光能照到的平坦地,前几天他专门下去查看,发现下面竟然有流动的丰沛地下水,常年不干涸,完全可以蓄水围田。

    ⑦那个天坑,我当然是知道的,深约50米,距地面约有十六七层楼高,而离我家最近的一侧坑壁,光秃秃的,近乎垂直,非常陡峭,根本下不去。唯有绕行到对面,沿着嵌在坑壁上的“八道弯”,一弯弯地下去,也就意味着,父亲如真要种水稻,干活时得带着农具,绕道弯旋到坑底,一趟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既费时又耗力。

    ⑧“别种了,我也就是顺口一说,学校有米饭吃。”我阻止道,之后便离家去了学校,将此事抛在脑后。

    ⑨7月,学校放暑假,回到家的我,有一天早上起来发现下大雨了,父母都不在家。

    ⑩我出门去寻,看见母亲冒雨站在天坑旁的一棵大树下,正用力拉扯一根绳子,走过去一看,母亲拉提的是一个悬贴在坑壁旁的竹筐,里面放着一捆捆稻穗。

    ⑪“你爸在下面抢收稻子,”母亲对我说,“坑底的稻子已经泛黄了,还有一周就能收割了,可老天偏偏下起大雨,引发瀑布流和山洪,洪水正朝坑底流去,稻田很快就要被淹了。”

    ⑫我朝下看,坑底真的有一片黄灿灿的稻田!再定睛一看,父亲果然在抢收:奋力地用镰刀快速割倒稻子,再迅速将它们捆成捆,放入竹筐里,好让母亲用绳子拉上去。

    ⑬母亲又说:”这雨可把你爸给急坏了,为节省时间,他没像往常那样绕行去坑底,而是将麻绳一头拴在树上,一头绑在身上,沿着这边陡峭的坑壁,直接滑到坑底。”

    ⑭雨在下,山洪在奔涌,我看见坑底里的积水越来越多,很快便涨到了父亲的膝盖部。我有些担心父亲,喊着让他快上来,但他不听,反朝我喊;”快去把家里的大澡盆放下来!”

    ⑮来不及细问,我飞快地将澡盆吊放了下去。积水又上涨了些,已将稻秆淹没,只留出一点头来,父亲只能在混沌的洪水里摸索着割,然后把割上来的稻子,放进漂在水面上的澡盆里。

    ⑯水位继续上涨,不久便齐腰深了,稻子完全被淹没。这时,父亲每弯腰割一把稻,脸部都要浸到水里。

    ⑰山洪还在朝天坑里汇集而去,我开始胆战心惊,怕洪水将父亲淹没、冲走,“爸,太危险了,快上来啊!”我带着哭腔大喊。

    ⑱“没事的,我有数,再多割会儿!”父亲还是不肯上来。

    ⑲大约20分钟后,水位齐胸了,父亲依旧在割,但需憋足气下潜到水里去割,憋不住了,上来换口气,接着潜进水里……。。

    雨没停下来的征兆,山洪越来越凶猛了

    ㉑“再不上来,真就没命了!”我拼命、不停地催喊。

    ㉒最终,父亲才极不情愿地收起了镰刀,并发现“八道弯”已被山洪截断了,他只得将麻绳拴到腰间,决定冒险按原路攀岩返回,他得赶在山洪漫过头顶前,逃出天坑去!可陡峭、光秃秃的坑壁,早已被雨水淋得异常湿滑。父亲将随身携带的镰刀尖刃插入石缝中,借力往上攀爬,手脚不时打滑,身体晃动得厉害,险象环生,我在母亲和大树的帮助下,死死地拉住那根系着父亲性命的麻绳,生怕一脱手,永远失去父亲。

    ㉓好在,父亲总算平安攀爬了上来,我再寻看那只澡盆,发现已被卷走了,洪水已暴涨了数米之高!

    ㉔“抢回来一点是一点,总算没颗粒无收!”浑身湿透的父亲,大口喘着气对我说,“你小子有口福了,这下在家也能吃上米饭了!”

    ㉕那年暑假,没有完全熟透的新稻做出的米饭,居然特别特别的香,吃得我一下长大了,那些涉险过关,用力逃出天坑的稻米,带着父爱的恒久沉香,温暖了我此后的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19期)

    1. (1) 文章以“逃出天坑的稻米”为题,有何妙处?
    2. (2) 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第㉓段中的加点词语“卷走”“暴涨”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第⑳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我们在父母之爱中成长。请简述一件父爱或母爱使你成长的事,与大家分享。
八、作文
  • 14. 请以“当我需要时,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