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05 浏览次数:22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拓片,反映了河姆渡人(    )

    ①制作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建干栏式房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继承了文景之治遗留下来的富强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王朝推向极盛。这位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 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请将下列遗迹、文物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 acb B . bca C . abc D . bac
  • 4. (2020七下·大洼月考) 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 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 5.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广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这一举措(    )
    A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 .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 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 . 倡导了出版、言论的自由
  • 6. 美国人大卫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如果说中国当时还缺少把美国人赶出台湾的武器,那么他们用充裕的人力、他们的独创性和战士的勇敢,在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增强了中国国力 B . 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 . 抗美援朝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D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 7.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请将下列法律前的序号与相关文明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发者应处死;三、自由民,在诉讼案件中提供罪证,而所诉无从证实,倘案关生命问题,应该处死;五、倘法官审理案件做出判决后又更改,则应揭发其罪行,并撤消法官席位,终身不再录用。

    ——《汉谟拉比法典》

    ②由于忽弃净法,并由于不常和婆罗门往来,以下刹帝利种族,在今生已堕落到首陀罗境地:他们是彭陀罗迦,峨陀罗,达罗毗茶,剑浮、耶波那、娑迦、钵罗陀、钵诃婆罗,致那,佉罗陀,陀罗陀和诃娑。”

    ——《摩奴法典》

    ③一、诉讼标的在一千阿斯(铜币名)以上的,交誓金500阿斯。标的不满一千阿斯的,交誓金50阿斯,关于自由身份之诉,不论此人家产的多少,一律交50阿斯;二、审理之日,如遇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或者审判涉及外国人……则应延期审讯;三、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四、即使是盗窃案件,亦可进行和解。

    ——《十二铜表法》

    A.两河流域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印度文明

    A . ①——a②—— c③—— b B . ①—— b②—— c③——a C . ①—— c②——a③—— b D . ①—— c②—— b③——a
  • 8. 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运动,这个运动后来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文艺复兴 C . 启蒙运动 D . 工业革命
  • 9. 下面示意图的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 社会进步 B . 社会矛盾 C . 社会变化 D . 社会结构
  • 10. “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是一个极端浪漫的封建制度的古怪的漫画;1899年它已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同最先进的欧洲列强立于同一水平上,并且比俄国还先进的多,它彻底消除了亚洲是不可挽救地、无望地落后于欧洲的信念。”上述变化的出现与哪一事件有关(    )
    A . 大化改新 B . 1861年改革 C . 明治维新 D . 彼得一世改革
  • 11. 《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记载,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联邦”一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提到“国”。使用“联邦”与“国”频次的变化,表明林肯主要认识到(    )
    A . “国”与“联邦”的差异性 B . 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性 C . 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 . 解放黑人奴隶的必要性
  •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
    A . 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 .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 .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 . 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 13. 下图是苏(俄)联1921—1925年的农业发展状况柱状图。对该图解析最正确的是(    )

    A .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农业生产提高 B .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 苏联模式下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 D .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稳步上升
  • 14.  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 . 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 . 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 . 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 . 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 15. 郑必坚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一文中指出: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一百多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基础上,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二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信息革命开始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浪潮再次到来。可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是(    )
    A . 国际组织的建立 B . 世界大战的推动 C . 思想理论的发展 D .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综合题
  • 16.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根。观察下列图片并仔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致使东北全境沦陷,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战十四年,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图二: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是,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三年的解放战争。1948年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先攻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9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命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向东北国民党军发起反攻。10月15日攻克锦州,封闭了国民党军进出东北的大门。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9日东北全境解放。

    1. (1) 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2. (2) 图二中的东北解放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场战役?
    3. (3) 从上述图文介绍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 17.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和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著名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观察下列图片并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为了增强国防实力,苏联政府集中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就是重点项目之一。它从1927年开始建设,至1939年建成,其中1号水电站水库总库容24.6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3亿立方米,年平均发电量30亿千瓦时。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性成果,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二:田纳西河是美国东南部俄亥俄河支流,经常泛滥成灾。这一地区也十分贫困,多数居民没有电用。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由政府提供投资,招收失业工人,实行以工代赈政策,在这一地区修建大坝5座,650英里内陆水道和一批水电站。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实施不仅缓解了美国的失业问题,而且大大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 (1) 从上述图片及文字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2. (2) 结合上述图文介绍,写出当时美苏两国的领导人。
    3. (3) 结合上述图文介绍,指出两国政府采用了什么手段推动经济发展?
  • 18.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百年沧桑、百年抗争的历史,更是各阶级人土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个所谓的学者和媒体同官方勾结就能肆无忌惮抹黑攻击中国而不受任何惩罚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2021年3月23日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

    材料二:1911年革命后成立了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这使得过去长期处于没有社会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倍受鼓舞,信心大增。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使实业家们看到了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奔走呼号,力倡导发展实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一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逐渐形成。

    材料三:①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清除为止;

    ②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④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7月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数次全国代表大会简况表

    名称

    时间

    会议地点

    全国党员人数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54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上海

    195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

    广州

    420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

    延安

    121万

    1. (1) 结合材料一回答,120年前的中国与列强签订了哪一条约?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会议地点和党员人数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 19.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庄园由农奴耕种。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要好得多。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向农奴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西欧城市市民,即使是市民的最下层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城市中市长、法警等公职都是在全城市民大会上选举产生,市民享有一定的选举权。由于许多公职都是选举产生,中下层市民在人选者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避免城市政权落入最有权势和最富有的城市上层手中,许多城市还采取了预防措施。如禁止接连两年担任市长,禁止同一家族同时出任两名市政助理等。这就为中下层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任职的机会。城市享有一定司法权,法律条文一般由市民自己制订,中下层市民的意见可以在法律或宪法中得到反映。

    ——摘编顾銮斋《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

    1. (1) 材料一图中有大片土地、谷仓、烤炉、磨坊等,这些说明庄园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欧洲庄园农奴需要承担哪些义务?(写出两点即可)
    3. (3) 结合所学,指出被束缚在庄园土地上的农奴获得城市市民身份的途径。
    4. (4)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欧城市市民拥有哪些权利?(写出两点即可)
  • 20. 近代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因国情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特点。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1793年8月23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遍的征兵制,规定凡为18—25岁的男子皆有服兵役的义务。国民公会向人民呼吁:“从现在起,直至敌人被赶出共和国领土以外时止,全体法国人都应经常担任兵役。青年男子妻赴前线作战;有室的男子应制造武器,运送军需品;妇女要缝制衣服、帐篷,并在医院中服务;少年儿童应当用旧布制成绷带;老年人应当到公共场所去演讲,以鼓励战士们的勇气,宣传对于君主们的仇恨,并加强共和国内部的团结。”公安委员会发动全国最杰出的科学人才,请他们来参加军火制造。结果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法国军火工业的生产量就提高了数十倍,而大炮枪械和弹药的质量都提高了。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

    材料四:法国的革命人民为了要破除关于耶稣教的迷信,并纪念革命的胜利,干1793年11月,国民公会制定新的共和历。共和历是从1792年9月22日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算起,以10日为1周,3周为1月,每年最后的那5天叫作无套裤汉节,作为劳动人民享宴休息的日子。国民公会采用诗人法布尔·代格朗汀的建议,分别用“萌芽”“花”“牧地”“耕穑”“热”“果熟”“葡萄”“雾”“霜”“雪”“雨”“风”等气候季节的名称作为12个月的名称。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

    1. (1) 结合材料一,写出英国革命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为保证法国大革命成果,国民公会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4. (4) 材料四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哪方面的改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