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4月第二次诊断性...

更新时间:2021-07-29 浏览次数:10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   )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④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刑部侍郎从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垆兴甚早”。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   )
    A .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 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 C . 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 D .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 3. 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   )
    A . 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 . 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C . 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 D . 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
  • 4. 《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 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   )
    A .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B .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C .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 .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 5. “戊戌年间由亲政的光绪帝主持的变法运动曾使举国上下一致欢呼,庚子之后由恢复“听政”的慈禧主持的“新政”却使国人普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据宣统二年编制的预算统计,清政府于1899年的财政赤字即达1,300余万两,1910年却增至8,000万两左右”。……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时,世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以后.则多有有识之士为其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些史料说明清朝末年(   )
    A . 1898年清政府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 . 孙中山的暴力革命主张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可 C . 清政府丧失了改良自救的最佳机遇 D . 清末新政促进了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 6. 黄埔军校学生除了必修的军事教育课目外,还要学习国民革命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农民运动、帝国主义剖析等课程,并开展社会实践。这突出反映了黄埔军校(   )
    A . 斗争矛头主要对准帝国主义 B . 具有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举的特点 C . 是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D . 所培养的学生都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 7.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1949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四面八方”政策(   )
    A . 有助于加快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B .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 C . 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得以完成的根本保障 D . 推动 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 8. 上世纪70、80年代“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随着他的瓜子作坊发展到100多人的工厂,被批评说是“资本家复辟”。他因此三次入狱。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年广久的经历体现了( )
    A . 邓小平的态度得到领导的普遍认同 B . 人民公社体制影响深远 C . 年广久的经营属于损人利己的非法行为 D .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艰难
  • 9. 罗马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在罗马帝国初期,其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的几条,对如何处理罗马人与外来民族间的纠纷存在严重的缺陷,为此罗马人制定了新的适用于罗马帝国全境的法律——万民法。这表明(   )
    A . 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B . 罗马统治者是全体人民的代表 C . 罗马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 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 10. 面对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号称万能、救世的教会表现乏力,大量“神的仆人”和俗人一样死亡,这一时期欧洲丧失了1/3 的人口。人们开始放弃信仰疗法,采用世俗方法研究抵制瘟疫的措施,这唤起了劫后余生者“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材料所述现象(   )
    A . 直接催生了宗教改革 B . 促成了入文主义的产生 C . 基本否定了教会权威 D . 提供了欧洲历史转折的契机
  • 11. 19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熟练劳工对新技术越来越采取敌视态度,为了获得更好的工资、保护自己的特殊技能和维护优越的工作条件,他们利用日益强大和数量快速上升的工会组织,通过立法成功地阻止了在制鞋业、地毯制造、印刷业、玻璃制造、金属加工等领域引入新机器。这表明(   )
    A . 英国代议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 B . 英国政府对利益集团的过度保护阻碍了技术创新 C . 工会组织对新技术的敌视是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D . 保障劳工权益的措施有显著效果
  • 12. 下面为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览表。

    时间

    举办地

    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未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1976年

    蒙特利尔

    美国、苏联等92个

    中国、中国台湾及28个非洲国家

    1980年

    莫斯科

    民主德国、波兰等81个

    美国、中国等66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

    洛杉矶

    罗马尼亚、中国等140个

    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

    1988年

    汉城

    苏联、美国、中国等159个

    朝鲜等国家

    1992年

    巴塞罗那

    美国、独联体等169个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美国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 B . 奥运会推动世界各国矛盾得以解决 C . 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D . 冷战时期政治对体育的干涉十分明显
二、非选择题
  • 13.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 年,在北京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与会各国允承中国自1929 年起享有关税自主之权。1928年7月至12月,美、德、意、葡、英、法、西等12 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新约或友好通商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27 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形式上得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每月收入不过五百余万两,而军费支出达一千八百万两。亟须解决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问题。1929年2月1日开始自行实施的第一个“国定税则”,进口税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7.5%--27.5%。虽然国民政府慑于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压力,不敢改用国人任总税务司和彻底废除外籍税务司制度,但加强了对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控制。

    ——摘编自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各地陆续成立军管会,对旧海关实行接收和军管。接管是改革海关的开始,是打碎旧中国海关的一种特定形式。在接管的基础上,宣布终止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的管辖,收回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确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海关的领导,规定一切外轮进口均需先报经军管会批准,对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洋员统一审查处理。外籍税务司制度自此覆灭,洋人控制中国旧海关的历史结束。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条件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海关建立的方式和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大英博物馆有一件文物,是非洲馆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基督教堂的圣坛服装,年代

    大约为1700年。这件衣服的料子是来自中国的丝绸,但是由来自也门的犹太织工织造的。

    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法》……法案规定,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如果诉讼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他所受损失的三倍的赔偿,并得到两倍诉讼费用的补偿。规定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14年,涉及专利权的案件要按照普通法的程序进行判决等。

    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类别和材料内容两方面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世界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宋的社会危机到仁宗朝已成燃眉之急。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如宋祁、包拯、富弼、欧阳修等,紛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范仲淹综合了各种变法主张写成了一份系统

    的改革方案:明默陆、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核心是改变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另外,要求改变恩荫官员冗滥、官宦子弟与“孤寒争路”的状况;改革科举“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艺取诸科”的旧办法,“取以经济之才”,使经世致用的人才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由中书省和枢密院负责严格选择地方官,以革新吏治。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条,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和赋役的均平。修武备主要是在京城及附近招募5万人戍守京都以助正兵。宋仁宗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庆历三年(1043年),陆续以诏令形式将革新办法颁行全国。但遭到反对派抵制后,宋仁宗也降低了推行新政的热情。可是宋代士人风骨得以振奋,更激发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风尚。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新政”的震荡余波,渐趋普遍地酝酿着新的改革大潮。

    ——摘编 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仁宗改革。
  •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同时他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沈家本修律中得到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