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3月模...

更新时间:2021-06-23 浏览次数:1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进入战国,儒、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 仅《史记》所记,就有孟子作书七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材料 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B . “土”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C . 呈现出“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 D . 社会文化呈现相互对立的特征
  • 2. 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府兵制,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府兵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他们参战的武器、马匹、粮食均需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这一制度(   )
    A . 具有“兵农合一”的特征 B . 练就了专业的军事队伍 C .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 3. 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在实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 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   )
    A . 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 . 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 . 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D . 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 4. 下表是关于明朝某地区土地交易活动中主要交易手段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该表说明(   )

    白银

    谷物等实物

    450(英宗正统年间)

    64.8

    35.2

    460(代宗年间)

    90

    10

    470(英宗天顺年间)

    93.9

    6.1

    480(宪宗年间)

    100

    0

    A . 明朝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B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土地交易 C . 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 . 赋税政策决定土地交易手段
  • 5. 魏源认为一个国家“开国之初,如有物本而无知,则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或有知识而无物本,亦往别国 运载”。这说明魏源这一的思想主张(   )
    A .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中西文化观 B . 继承发展了林则徐的开放思想 C . 极力宣扬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 D . 突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人才观
  • 6. 洋务运动期间,福州船政局、广东水陆学堂、黄埔鱼雷学堂的学员除学习外文、天文、医学、化学、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之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诵习“四书”。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 视学习西方科技为救国之本 B . 改变了国人兴办教育的理念 C . 使西学成为近代教育的主导 D . 尚未突破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 7. 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明确提出“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口号,并着手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   )
    A . 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 .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 推动了革命重心转移至陕北 D .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8. 下表为“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制定的基本建设投资及经济发展速度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类别

    金额

    比重

    发展速度(年均增长)

    农林水力等

    32.6

    7.6%

    4.3

    工业

    248.5

    58.2%

    轻工业

    11.2%%

    14.7

    轻工业

    12.4%

    重工业

    88.8%

    重工业

    17.8

    A . 致力于建设工业国家宏伟目标 B . 受欧美工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 C . 发展重工业成为党的工作重心 D . 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失衡
  • 9. 公元前463年,雅典民主派领袖厄菲阿尔特和保守派领袖客蒙围绕削减还是扩大行政长官职权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前者利用客蒙的一次外交失误,提议对其进行陶片放逐表决,结果客蒙遭到流放。这表明(   )
    A . 民主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无法调和 B . 古希腊民主制度缺乏公正性 C . 直接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 .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 10. 《共产党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用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材料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 . 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B . 增强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 C . 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 D . 使世界市场得以基本形成
  • 11. 洛克指出: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政府的主要作用甚至唯一作用,就是在个人财产受到侵害时执行法律的惩罚权力。这种惩罚权力的行使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按照政治社会一致同意的规则,或按照他们授权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这种观点(   )
    A . 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 B . 奠定了共和政体的理论基础 C . 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D . 构筑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
  • 12.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相互忍受透明度——通过相互高空侦查(卫星侦查机制),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这表明冷战期间美苏两国(   )
    A . 全面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 B . 双方力量形成了平衡 C . 相互威胁以维持战略平衡 D . 均努力发展民生产业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 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 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灾疫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伦敦患病住户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40天作为明显标志,家人上街时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与此同时(1518年),王室效仿意大利 城市做法专门出资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1570年开始在剑桥和施鲁斯伯里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对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举行公共葬礼;要定期清扫街道;将流浪人员及时驱逐出城等。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对策还有一个重 要特点,那就是它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从而使防疫体制显得相对 完备,这也是近代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晚清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具有过去所没有的重要意义。其 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社会旧有功能的扩充,而是孕育出了新的社会组成部分,十分显著地拓 展了社会的新功能。……到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新的社会雏形已初 显端倪,这就是市民社会的雏形……虽然市民社会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独立自治的民间社团,但纵观 目前众说纷纭的各种市民社会概念,都认为脱离国家直接控制、拥有独立自主权和民主契约规则的民 间社团组织,是市民社会的最主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直接将独立的经济社团,作为市民社会的主要 特征。

    ——摘编自朱英《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具体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大臣傅奕(555年—639年)在政治上不因循守旧,上书《请革隋制疏》。疏中他认为,有隋之季,“违天害民,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天下兆庶同心叛之”。如今官名、律令等仍用隋旧,不甚妥帖。因此,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变律令,革官名,功极作乐,治定制礼”。同时,他还具体地提出两项改革 方案:一是减轻刑罚。他在奏疏中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卫鞅为秦制法,始皇为挟书律,此失于烦,不可不鉴。”隋朝更是“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因此他主张应减轻刑罚。二是减少官员。他在奏疏中说:“官贵简约,夏后百官,不如虞五十,周三百不如商之百。”他主张官多不如官少,精减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上书《请革隋制疏》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请革隋制疏》中有关精简官僚队伍的主张。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东北抗联各部的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取得某些进展,但并没有避免严重的牺牲与损失,抗联总人数持续减少……由于边界接壤,抗联很早就同苏联远东军建立了联系。1939年以前,抗联同远东军 的关系十分有限。他们往往以很高热情希望得到远东军的帮助。然而,远东军对抗联的需要采取消极 态度,并加以多方面的限制。1938年1月,赵尚志率部在萝北一带作战失利,为求得远东军支援和寻找 中央关系,赵尚志不得不率队退入苏境。当时远东军把赵尚志扣押起来,把其所率千余人队伍解除武 装,人员遣散新疆……远东军希望同抗联合作是在1940年初以后,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远 东军对抗联由原来较为冷漠的态度,转而变得热情和期望合作,并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

    ——摘编自高树桥《论东北抗联与远东军的合作及其结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东军对于抗联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抗联与远东军的合作产生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起了一场经济学研究和领域根本转变的革命。1936年,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立即 在大危机后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在“二战”后期及战后,他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机构的组建工作,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任权威刊物主编, 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开办艺术剧院,担任皇家学院总务长,“二战”期间凯恩斯担任财政部顾 问,是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战争结束前后,他又忙于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一系列活动……他是主流社会的精英,但他生活的时代,传统政治经济体系被世界大战和各种思潮摧毁。凯恩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创造性转换”,更在于他能说服学界和大众,使自己的见解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摘编自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恩斯的学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