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2021年高三历史4月...

更新时间:2021-06-17 浏览次数:1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据图1可知,西周分封制(   )

    A . 消除了殷商遗族强大的离心倾向 B .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 C . 突破了商朝同姓多为内服的成例 D . 确保了姬姓诸侯对权力的绝对垄断
  • 2. 据表1能够推断出(   )

    表1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

    记述

    出处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韩非子·内储说上》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汉书·五行志》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唐律疏议》

    A . 阶级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C . 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 D . 统治者制定法律时苛严残酷随意
  • 3. 《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据材料可以得知(   )
    A . 财产税是政府重要财源 B .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 . 东晋南朝商品经济发达 D . 政府政策因应经济发展
  • 4.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
    A . 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 . 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C . 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 .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 5.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这一认识(   )
    A . 标志着儒学开始了精细化思辨化历程 B .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 C . 突出了儒学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地位 D . 确立了宋明理学的官方正统思想地位
  • 6. 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到了清代,地主阶级对佃农往往以夺佃、退佃等手段相威胁,趁机抬高租额并巧立名目额外盘剥。佃农地位的这一变化(   )
    A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间接反映 B . 与满洲贵族不重视农耕相关 C . 是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的结果 D . 间接反映清代人口膨胀现实
  • 7.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 B . 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C . 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 D . “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
  • 8. 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同治年间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
    A . 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B . 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 . 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自由发展 D . 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弱化
  • 9. 魏源应用《易经》里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来解释客观世界,说明社会历史的变易和进化。他还把历史进化的客观趋势和“便民”联系起来,认为“租庸调变而为两税,两税变而为编(指一条鞭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旨在(   )
    A . 从理论上说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B . 宣传“师夷长技”的思想 C . 批判清政府墨守陈规的守旧思想 D . 希望政府减轻人民的负担
  • 10. 1950年,新华通讯社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这一做法(   )
    A .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的现实 B . 与后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 C . 说明中央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 . 表明“双百”方针在新闻业的全面落实
  • 11. 图2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

    图2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比重

    A . 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B .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C .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 . 乡镇企业异军突出
  • 12. 在古代雅典,根据规定,凡是通过投票或抽签当选的公职人员,都要接受一次特别的审查,查明其是否符合担任公职的必要条件,以及本人的政治面貌(有无纳税能力,是否尊敬父母等),审查结束时,由议事会公开投票表决,陪审法院秘密投票决定。这种审查(   )
    A . 直接捍卫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 . 侧重当选者的道德品行 C . 可以达到统治者的预期目的 D . 体现出形式主义的特点
  • 13. 1840年英国的丝棉织品由英船运到印度仅付关税3.5%,毛织品只付2%。而输往英国的印度棉织品则要付10%的关税,印度丝织和毛织品则要分别付20%和30%的关税……1814年印度向英国输出棉布品127万码,21年后缩减了四分之三以上。英国此举( )
    A . 促使自由贸易成为主流 B . 迎合了工业资产阶级需求 C . 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推动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 14. 苏联作家西蒙洛夫1946年创作的戏剧《俄国问题》,描述了美国的“帝国主义分子、政客以及报界的巨头试图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1947年5月该剧在德国苏占区上演。之后,苏联和西方强国之间在德国占领区彼此禁演对方的剧目。这一现象(   )
    A . 表明了冷战使德国开始分裂 B . 揭示了美苏冷战的原因 C . 体现文化对抗取代政治斗争 D . 反映了美苏冷战的特征
  • 15. 1949年,杜鲁门说,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这些建议(   )
    A . 有利于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B . 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 . 缩小了因战争造成的贫富差距 D . 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
  • 16. 《外国文学史》中评价《红与黑》,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下列作品与该小说风格相近的是(   )
    A . B . C . D .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初年魏国李悝说:“农事害、饥之本,女工伤、寒之源”“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西汉文帝时的晁错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代文献所载农民家庭,2—4口家庭占93.3%,5口以上家庭仅占6.7%;在战国和西汉,“五口之家”都是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态。

    ——摘编自《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的及其变化机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近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的小农经济从此结束。

    ——摘编自《浅论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民主而战”,提出“十四点计划”,包含了一系列外交原则,以及建立国际联盟等战后世界秩序构想,认为“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唯一可行的方案”。

    ——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讲

    “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咨文

    材料二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主席达沃斯演讲《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霸权主义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方案”受到世界欢迎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四”前后

    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XP、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相关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 2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在引进之初,晚清政府并未直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颁布《国有铁路管理局编制通则》,在已成的营业路设立管理局,使地方路政渐趋一致。至20世纪20年代我国铁路中枢机构已基本完备,中央由交通部路政司统管全国路权。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整理国民经济,振兴实业,秉承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遗教”,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并设立直辖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路局进行管理。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不仅铁路里程有了较快增长,而且铁路运营的效率也有提升,管理制度也基本上成形。

    ——摘编自黄华平《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关的沿革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政府铁路管理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政府铁路管理改革的影响。
  • 21.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1971年的越南战争期间,越共游击队利用南越地区密林的掩护,开展游击战。为了改变被动局面,美国空军实施了“落叶计划”。在游击队员经常活动的南越丛林区喷洒落叶剂,使森林在短时间内脱叶,提高可视度以实现精准打击;对越共粮产区的农作物进行破坏,阻断粮食来源渠道,试图通过饥饿战略摧毁越共战斗力。1966年农田被喷洒面积上升到113335亩,落叶剂喷洒范围扩大到南北越间的非军事区。1967年喷洒面积多达170万亩,其中85010用于丛林落叶,15%用于农作物破坏。“落叶计划”十年间喷洒了72400立方米的落叶剂,毁坏了325000亩土地,喷洒面积占到国家的十分之一,落叶剂在环境和生物群体内的残留,以间接方式形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持久而可怕的环境隐患。60年代末美国新闻媒体开始对越南环境战的报道:弹坑像月亮一样、炮火使森林变成生态沙漠、推土车清除着敌军藏身之所、凝固汽油弹使庄稼瞬间毁灭。越南战争以不寻常的方式激起美国民众对环境的关注。

    ——摘编自朱中华《冷战环境史视阈下的“落叶计划”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落叶计划”实施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落叶计划”的影响。
  • 2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大年(1959—2017)出生于广西南宁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1996年到英国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攻克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日夜奋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一“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力。学校领导督促他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他用生命做科研,耐心教导学生“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回国七年,他像陀螺一样不知疲惫地旋转,即便在病床上,他也在修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惑。黄大年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等9个重大项目、49个攻关课题,填补了国家重大战略装备的空白,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20年走过的路。

    ——摘编自(黄大年:一盏永不熄灭的爱国明灯)

    1. (1) 根据材料概括黄大年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分析黄大年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