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9 浏览次数:14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从夏尊命、商尊神,再到周尊礼、敬德之价值主体转换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   )
    A . 废除了宗教迷信的束缚 B . 适应了商周的社会变革 C .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 . 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2.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东汉宣帝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唯一较为固定的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此举旨在(   )
    A . 彰显继承先王功业的正统性 B . 推动宗法制度瓦解 C . 强化君权神授理论的影响力 D . 加快解决王国问题
  • 3.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朝廷的这种做法(   )
    A .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B . 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C . 显示了元帝国的强盛 D . 加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 4. 万历年间《去伪斋集》中指出,贫民“或给帖充斗秤牙行(中间人),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妻子儿女),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据此可知,万历年间(   )
    A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 农业衰退加剧贫富分化 C . 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 D . 社会传统择业观的改变
  • 5. 1903年,清政府设修订法律馆,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修订旧法、制定新法的宗旨。这表明,清末新律的制定(   )
    A . 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法制相结合 B . 导致中华法系的崩溃 C . 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体系 D .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 6. 1922年1月,共产党人主办的《先驱》发刊词指出,“单有反抗的创造的精神,若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还是无用的”。这说明,当时共产党人(   )
    A .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 . 认识到革命应与国情相联系 D . 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7. 下表为1952—1958年,我国女职工人数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女职工

    1952年

    1954年

    1956年

    1958年

    人数(万人)

    184.8

    243.5

    326.6

    810.8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11.69%

    12.95%

    13.95%

    17.89%

    A . 工业化建设劳动力不足 B . 职工性别比例不平衡得到了解决 C . 注重培养女性技术人才 D . 经济建设促进女性社会价值发挥
  • 8. 邮票是“国家形象”。下图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2010年发行的两枚特种邮票《红色娘子军》,以邮票的形式展现了优美的舞姿和曲折的剧情。由此,体现出我国(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A . 改革开放的深入 B . 文化视野的广阔 C . 文艺创作的欣欣向荣 D . 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
  • 9. 罗马法规定,“法官进行司法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一个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诉讼”。这体现的原则是(   )
    A . 已法自守 B . 无罪推定 C . 程序正义 D . 罪行法定
  • 10. 16世纪,法国思想家拉伯雷提倡尊重儿童的人格、兴趣和求知欲,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博学多才、活泼健康、道德高尚的“新人”。这一主张(   )
    A . 反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 B . 强调了因材施教的决定作用 C . 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D .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 11. 1921年8月,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新经济政策原则的指令中说:“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国营的和合作社的商品交换,而且不应当只限于地方流转范围,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方应当转为货币交换形式。”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 B . 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 .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D .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 12.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美苏热线协议》,建立起两国首脑快速、直接且私密进行沟通的渠道。其意在(   )
    A . 激化冷战对峙 B . 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C . 恢复外交关系 D . 反对进行军备竞赛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圣”陆羽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述》概括饮茶“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至宋朝,饮茶强调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茶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茶叶产地逐渐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长。茶叶经济更是宋代社会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在社会中影响甚广,茶在家庭生活中还发挥了序长幼、明伦理的作用。

    ——摘编自袁祯清、宋伟《唐宋时期饮茶风习之发展》

    材料二  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饮茶习俗传入西方,尤其在英国社会由上至下渐次传播开来,至18世纪末期基本实现普及并逐渐本土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由绿茶逐渐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和糖,这既是欧洲农牧混合的产业结构特征使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甘蔗种植园主的力量。英国舍弃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追求,更加重视饮茶的健康功能和家庭饮茶所蕴含的脉脉亲情,还发展出举世闻名的英式下午茶,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本土个性与特色。

    ——摘编自刘璋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饮茶习俗被赋予的社会与文化功能,并简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饮茶习俗本土化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认为,能使用汉字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伴随着和学的兴起,大多日本人认为汉字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于是,日本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在改革过程中,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而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因而,他们便利用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经济、物价、文化、天体等涉及到各个领城的词汇。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近代以来,汉字不仅依然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文字被广泛使用,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在日本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性国际组织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19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的一些专门性国际机构,对各国政府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不可能用于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一战后,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方面,国联理事会在1920—1939年期间,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联盟已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颖(541—607),隋代第一名臣。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落(今河北景县)人。颖少时明敏有器局,略涉文史,尤善辞令。开皇元年,高颖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新律废除了枭首、减轻了徒刑。隋代户等的划分因长吏怠情,多有不实。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推行“输籍定样”的措施,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300家或500家为一团,按中央标准确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选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开皇九年,隋军大举伐陈。晋王杨广等为行军元帅,高颖为元帅长史。“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颖”。这次战争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纷争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高颖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出于他的引荐。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颖的历史功绩。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高颖取得功绩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1917年年初到1921年年底的五年之间,不过我们也不应把“五四”时代严格限定在这几年之内,有些民族思想和新思潮早在1915年就已经成形(如下表所示)。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历史内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之变期。

    时间

    事件

    1915.5

    “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1915.9

    《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底

    “中华帝国”建立;反袁护国运动

    1916年底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

    1917年夏

    张勋复辟

    1917.8

    护法运动开始

    1917.11

    十月革命

    1918.11

    一战结束;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1

    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5

    五四运动爆发

    1919.6

    上海“三罢”斗争;拒签《凡尔赛和约》

    1920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21年

    共产党成立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时期历史之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