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225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   )
    A . 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 B . 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 C . 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 D . 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
  • 2. 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   )
    A . 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 .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 3. 与内地武人节度使不同,边将权力极大。如宋太祖派遣士兵前往郭进(某边将)驻地时,总不忘警告他们:“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这反映了宋初(    )
    A . 崇文抑武并未施行 B .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 . 武将尚有政治空间 D . 武人干政目无法纪
  • 4. 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供应来源主要是海外的日本、美洲等地。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 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 . 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 . 白银货币价值被忽视 D . 外商控制了中国市场
  • 5. 1866年,奕诉建议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随即获得清廷批准。虽然待遇优厚,最后报名应考者还是寥寥无几,参加考试的仅有72人,最后勉强录取30名,翌年因学习不合格者被淘汰20名。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得益于清廷全力支持 B . 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C . 受制于中体西用理论 D . 注重规范考试制度
  • 6. 胡适曾说: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孔子与儒教、佛教、道教、家庭、婚姻、孝道、神灵、长生不老,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 铲除了封建伦理 B . 完成了民主革命 C . 结束了专制统治 D . 推动了思想启蒙
  • 7. 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
    A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 “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 . 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 .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 8. 2000年,受表彰的全国劳模中,“企业一线职工1085人,占36.78%;农民560人,占19%”。2015年与2010年的表彰情况相比,“企业一线职工占企业人选的比例由55%提高到57%,农民工占农民的比例从6%提高到25%”。这些数字的变化凸显了(   )
    A .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 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 C .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9. 如图为古罗马庞贝古城壁画《花神芙罗拉》(约公元1世纪)。这幅壁画用色清丽淡雅,一股浓浓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该作品(   )

    A . 追求气势恢宏的效果 B . 具有浓郁的人文关照 C . 具有传统绘画写意特点 D . 体现出审美与教化功能
  • 10. 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它们当时在英国的普及(   )
    A . 加速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B . 使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C . 推广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D . 缩小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
  • 11.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下表为大危机前后主要国家GDP对照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当时(   )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2513.48

    1941.93

    8433.34

    2622.84

    1282.16

    2383.92

    1938年

    2976.19

    1874.02

    7999.57

    3423.51

    1769.57

    4052.20

    A . 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 . 多边贸易成为国际时尚 C . 计划经济体制显示活力 D .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弱
  • 12. 从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到退出《伊核协议》与《中导条约》,再到扬言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猛烈抨击北约甚至联合国。这反映出(   )
    A .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 治理赤字加剧全球挑战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 . 霸权主义淡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19世纪英国首次有人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建议。“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在乡村保护运动中,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贡献卓著。该组织承认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强调乡村的传统风景应予保护,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必须得到遏制,它促成了很多涉及乡村保护法令的颁布。193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城乡规划法》,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同时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深入乡村,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学识与智慧投身于乡村建设实验运动。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改善农村政权,组织乡村自卫;组建各种合作社,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立各种教育机构,推进基础教育;改善卫生和医疗状况,整治村容和道路,禁绝鸦片和赌博,破除迷信等等。他们将学校当作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上述乡村建设运动,当然存在着不少缺陷,相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背景和普遍贫穷的广大农村,显然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不能成为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乡村保护运动兴起背景和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并分析其不能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将大治水师定为军国大计,以筹办海防善后事宜的名义,创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或海署),作为中央主持全国海防活动的独立机构。直至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海军衙门遭致裁撤,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在成立的十年里呈现出复杂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北洋海军成立。另一方面,海军衙门是继总理衙门之后,于中央出现的又一个临时性专务机构。其政务运作突出表现为大臣集体负责制与先期咨报模式,对全国海防事务只能负有限的集体责任。它的设立既是清廷面临海防、洋务等新局面采取的应变性举措,又是中央借机强化对地方控制力与约束力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徐笑运《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制度建设及其政务运作》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军衙门创设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军衙门的影响。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之间发生了分裂,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方之间处于紧张的对峙当中。“赢得了战争,但并没有赢得和平。”这是丘吉尔对战后形势的描述。由此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1948年8月,由法国和波兰的文化工作者和科学家发起,国际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召开,大会通过宣言,批评美英两国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势力。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1950年11月,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50年代初期,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组织下,全世界掀起了和平签名活动,签名人数最多达6亿多人。这些运动对于朝鲜停战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结局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初期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在南宋理学阵营中,吕祖谦和朱熹,陆九渊各自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清代学者全祖望《宋元学案》中称之为“吕学”。与朱熹、陆九渊相比,“吕学”的特点,则更多地带有调和的折中色彩。曾经随师陆九渊参加鹅湖之会的朱泰卿就曾说过:“伯恭虑陆朱议论犹有异同,欲归于一,其意甚善”。吕祖谦十分注意读史,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极力主张抗金,他对南渡之后50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希望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

    ——摘编自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吕祖谦思想的特点,并简述其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吕祖谦思想的影响。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革命的发生决不是革命领导者呼风唤雨的结果,须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迫急的现实条件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革命本身当然不应是革命者的追求目标,革命的动机也不能从革命本身获得真正的诠释。革命虽然是战胜堕落、邪恶、压迫和侵略的迫不得已的正义武力反抗,但它并不仅仅为了这个神圣的过程——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为了开辟人类的新生活——“建设”,这正是孙中山和毛泽东所特别强调的。

    ——摘编自王先明《革命与建设:20世纪中国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主线》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