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七校教研小片区2020-2021...

更新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1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20 分)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2. (2) 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 《晚春》)
    3. (3)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4. (4) 将军百战死,。(《木兰诗》)
    5. (5)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6. (6)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 (7) 《木兰诗》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生活的句子是:
    8. (8) 鲁肃的“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让我们领略到学习使吕蒙进步,而《论语·为政》“。”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对已学知识经常温习,才有新发现。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他想消化尽、吃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 B . 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太可爱了,我不能被他们感动得掉眼泪 。 C . 他的英雄事迹,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理,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 D .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
  • 3. 阅读下面的汉字,按要求作答。

        自新     ①    (A. guān  B. guàn)疫情暴发以来,无数医务人员     甲    (A. 义无反顾   B.毫无顾忌)地走向了最前方,与病毒展开较量。不是心里不害怕, 只是有责任在肩头,明知前路有   乙    (A.阴险  B. 风险),越是艰险向前。他们中有钟南山、李兰娟等国之栋 liáng    ②    (A. 粱  B.梁),更有许多普普通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医护工作者。 他们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提灯天使”,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丙   

    1. (1) 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②

    2. (2) 请在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乙

    3. (3) 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

      ②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③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

      ④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A . ③①②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①③②
二、阅读(70分)
  • 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 题目

    【甲】逢入京使

    岑参 (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木兰诗》(节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首句是写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总结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 . 甲诗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 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C . 乙诗节选部分,主要写出木兰奔赴战场的过程。 D . 乙诗中“旦”“暮”真实地写出木兰行军的神速。
    2. (2) 乙诗以宿营地的夜景来体现木兰的急切心情,这是用表现手法;甲乙两诗所抒发的共同情感是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 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①荻:芦苇秆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以军中多务(

      非复吴下阿蒙 (

      其稍长(

      读书是务 (

    2. (2) 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进行断句,用“/”表示,划两处。

      而 家 无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3. (3) 翻译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 教以书字。

    4. (4) 甲乙两文都写到两个人因学习都成功,但原因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各 题。

    浓浓麦香情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父亲回一句:“睡不着!”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 的麦香!父亲拔腿向前跑去。只见一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 窝里,一人几根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

        儿子,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正是被那时的父亲吸引了。

        此时,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今天你是发疯了么!”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才把最后几垄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了起来。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 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

        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 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用“村子还睡着”,与父亲“睡不着”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内心的不平静。 B .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中间插叙了父亲年轻时的经历。 C . 小说与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样,都表达了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D . 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 直到天黑透才结束, 写出父母亲的老态。
    2. (2) 请简要概括 “父亲”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3. (3) 作者写母亲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4. (4)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 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赏析句子)

      答: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 突出

      ②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赏析加点词)

      答:“舞蹈”生动形象的写出,突出父亲

    5. (5) 请简要分析题目“浓浓麦香情”的含义 。(写出两点即可)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①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场没有 硝烟的特殊战斗,激发出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铸就一座令人瞩目的精神丰碑。

        ②“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 塔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人们不会忘记医务人员奋 勇冲锋的“请战书”,不会忘记夜以继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不会忘记“只要有 疫情,一直在”的志愿者,不会忘记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面对疫情,人们激荡出“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铿锵旋律,迸发出“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家国情怀,这 就是握指成拳的力量。

        ③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发生后,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英勇奋战,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 区工作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展现了令人震撼的行动能力 和精神力量。我们看到:争分夺秒的救治,感天动地的驰援,爱心涌动的奉献,这场疫情激 发出的精神力量,来自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的传承。

        ④抗击疫情的斗争,让我们再次看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同舟共济、 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众人拾柴、涓滴汇海的中国 精神、中国力量,才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疫情逐渐散去,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有亿万人民携手同心,磨砺凝心聚力的意志,发扬同 舟共济的精神, 困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战胜困难只会让我们不断进步。

        ⑤正因如此,使得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 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早在赴中国考察时就说:“要有效防控速度至关重要,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看到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严格管控人员流动,布鲁斯称中国 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考察过程中,艾尔沃德大加赞扬,“疫情防控好比一场战役,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包括领导力、宣传力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中国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⑥“伏久者,飞必高”。我们民族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而且一定会 以“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伟力,在实现伟大梦想中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选自2020年3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被激发出来。 B . 第③段引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现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战斗的精神。 C . 文章先分点阐述, 再总结全文,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D . 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的“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世卫组织的赞誉。
    2. (2) 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力量的来源。
    3. (3) 第⑤段布鲁斯谈到对中国抗疫表现的评价 ,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德国顶尖脑神经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plitzer近年的力作《数字痴呆化,数字化社会如何扼杀文明孩子的脑力》让我们看到,这已经成为世界难题。

        德国是个教育零成本,零门槛的发达国家,手机、网络的普及比中国更早更快更广,Splitzer教授在认真的对比分析后发现:当今德国小学入学新生多动、易暴怒、提笔忘字、做题粗心、记忆力差、词不达意、协调性差、粘人、孤僻等问题,都比移动时代之前的孩子有了明显的增加。作为一个著名学者,Splitzer教授看得更远,他看到的的数字痴呆化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影响。他认为沉溺于这些行为的人在学习阶段表现为各种学习障碍和自我管理问题。到了中年万年,就会导致失业、生病、破产、抑郁甚至早死。

        【材料三】某学校吴老师认为,对学生手机使用有所限制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限制,还是考验教育者的智慧。教育者需要合理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与学生约法三章。他所在的学校,一些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中,老师许可学生带入手机,辅助学校。在他的班上,有一个男生总是爱多在寝室玩游戏,除了是不是用开玩笑的口吻“敲木鱼”,吴老师还邀请这名男生一起打篮球,和他一起吃饭聊天。在吴老师的引导下,男生渐渐发现,生活中除了打游戏,也可以有其他爱好,捧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

    1. (1) 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部办公厅文件要求,中小学生一律禁止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 B . 作为一个著名学者,Splitzer教授认为数字痴呆化将会影响一个人整个人生。 C . 教育者需要合理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等 。 D . 引导学生从玩手机转到体育活动这就体现教育者的智慧 。
    2. (2)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校提出哪些具体 要求,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3. (3) 学校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 9. 名著阅读,完成各题。
    1. (1) 填空题

      小说《骆驼祥子》中虎妞为了让祥子娶她,她找到祥子骗他(情节);(人物)为了养活两个弟弟,她不得不当妓女;祥子为了钱而使用阴招,最终以60元来出卖好友(人物),成为一个小人。

    2. (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骆驼祥子》

      语段中的“他”指的是(人名),他希望自己的“一个志愿与目的” 具体指的是

三、写作(60分)
  • 10. 细读下面这句话,按要求作文。

    最重要的事情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

    —— 《小王子》

    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符合文体要求; ②字数不少于600; ③卷面整洁;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